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高考:改到深处是公平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高考的改革,必须回应无数“毛坦厂中学”难以纾解的焦虑与期待

 

  中国又一次进入高考时间。虽然随着高招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名落孙山”的焦虑感有所缓解,但家长的紧张、社会的重视,“涛声依旧”。而面对高考,舆论则开始了多元解读。

  近年来,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等“超级中学”,频频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各地一些中学所贴的“雷人”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等,也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价值观,屡屡引来关注。对于高考期间焦急守候在校门外的家长大军,各有关部门车辆绕行、禁止鸣笛的安排,更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没必要过分重视。

  有媒体总结了高考历年的作文题,从《记一件新人新事》《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到《习惯》《鸟的评说》,再到今年的《深入灵魂的热爱》《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不变的是作文这种形式,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命题思路。而高考作文背后折射的,也正是这一考试制度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求的平衡。

  尽管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已使国人的成长成才之路变宽变多,但不能不承认,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深造以改变命运、成就未来,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在所有向上流动的制度通道中,高考是最有效的一种公平制度。尤其是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当代中国,高考是打通城乡、区域的一个重要桥梁。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另一方面,对于高考的反思也好、批评也罢,大都有着对教育改革、高考改革的殷切期待。的确,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才。也正因如此,高考才有从“文七理六”到“3+2”再到“3+X”的演变,高招才有从“单轨—双轨—并轨”到试水自主招生的发展,连考试时间也为了避开高温而往前挪了一个月。即便如此,高考制度也还在不断完善中,十八大以来,高招改革已经进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的议题。

  下一步的高考改革,同样需要立足这样的变和不变。既保持高考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既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也要看到,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分配仍然不均衡,尤其需要看到在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后,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今天的高考,已经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苗头,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有所下降,这也正是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招生向边远和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让不管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来自北上广还是来自河南山东湖南的孩子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可能不是“一刀切”就能实现的任务。与其给类似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冠以“高考工厂”之名,倒不如更好地去辨析其存在的现实土壤。如何回应无数在山区小镇为高考打拼的学生和家长们的焦虑与期待,是高考改革的重要方面。

  虽然对高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很多人都是这一考试制度的受益者。也正因此,对于高考的讨论,总是承载着复杂的个人体验。我们相信,高考制度必将在不断的改变中越来越合理,并倒逼出整个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进步——衷心希望这个过程不要太漫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8日 05 版)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