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我为什么蔑视高考?

发布时间:2015-06-08      来源: 网际传媒    点击:

文/宋石男 来源/公众号四一哥

 

 

今天是全国高考第二日,继续推送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写于2014年,原刊腾讯大家。

 

昨天我在微博和饭否发了几句言,招了不少非议。现在略改一二,再发一遍:

 

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作为枪手参加高考。蛮无聊的。高考本不是什么公平的选拔机制,更不是应该重视的东西。高考舞弊与高考弃考,都可视作弱者的反抗。努力维护高考这架毫无公平可言的青春绞肉机的规则,不是吃饱了撑着是什么?

 

总有一些小清新想象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些小清新应该去查查最近几年弃考的数据与弃考者的说法。弃考人群以底层农村学生为主,一个弃考生的家长说:“读书与超生一样致贫”。在高考问题上以“何不食肉糜”来反驳我的人,恰好正是晋惠帝式的弱智。

 

今日高考在摧残学生人性的同时并不给人提供多少向上流动的机会,一个人读了大学有份好工作主要是因为他有个好老爸而不是他有份好的高考成绩。

 

 

中国有精英教育吗?

宋石男

 

当代中国没有精英教育。

 

什么是精英?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说法,“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刘劭《人物志》)。精英不但拥有智慧,还得富含勇气。而按照17世纪法国人的说法,精英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优秀人物”。精英是稀少的,而且是被精选出来的。

 

无论依照古代中国人还是17世纪法国人对精英的定义,当代中国或许有精英,但没有精英教育。

 

看上去,高等教育有精英教育的意味。但中国大多数高校已经是大众教育,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74.3%,足以佐证。

 

少数录取率低的名校,如北大、清华,仍然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应试精英的大众教育。

 

北大、清华一类名校,主要只能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高考显然不是挑选精英的机制,而只是让应试精英脱颖而出的机制。应试精英中或许也有日后的精英,但它并不等同于精英本身。应试精英只能证明自己演算的能力、记忆的能力和按照章程完成任务的能力,他们无法证明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当然更不能证明自己拥有出类拔萃的的道德勇气、坚如磐石的责任心和正道直行的价值观。

 

应试精英无法证明他们拥有这些珍贵的特质,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很大程度上摧残了培养这些特质的可能性。在应试方面越是得心应手,在其他方面就越可能相形见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摧残性的体系,它不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相反,它恰恰要趁你还没有成长为整全的人之前,利用你的不成熟和机械性来控制你。

 

升入高校之后,这种局面仍然不会得到扭转。应试精英进到名校,接受的只是大众教育与政治教育。大众教育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职业技能,通过对应的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但他们无法获得通识与判断力。政治教育意味着他们会在惩罚与规训中习得服从的品性,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但无法培育对尊严与权利的渴求,从而无法形塑精英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勇气。

 

即使在北大、清华等名校,人们也只是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学习一大堆除了没用外没有任何缺点的东西,然后兴高采烈地进入社会,作为一个精巧的自利者而奋斗终身。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人格层面,他们都未能通过高等教育而变成整全的人。

 

然而,精英必须是整全的人。

 

在知识层面,精英需要具备通识。他不能仅仅学会从淘宝上购买钻戒就认为自己懂得了爱情的真谛。正如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所言,具备通识的人,致力于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而在当下的大学,我们看不到什么通识教育的迹象。

 

在人格方面,精英需要培育自己的责任感与道德勇气。在这个层面,精英教育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在当下的大学,我们同样看不到有什么苗头,来帮助一个人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与良心。相反,一个人在中国的大学里成长,往往会渐渐抽掉脊梁,将良心掩埋在他乡。

 

成为精英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里,集体主义被强调,世俗功利被置于首位,从而背叛了孤独与艰难。

 

孤独本是人类命定之事。孤独是一个人渐渐湮灭的旅程,但在此旅程中,他多少会留下些什么,以使自己不至于那么孤独。一个人要成为精英,就得学会与孤独和睦相处,妄想战胜孤独就如同爬上一堵倒向自己的墙。如果在某种教育之下,一个人学会的只是如何在集体中与他人虚与委蛇并且抱团取暖,步调一致然后党同伐异,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孤独者从而成为精英的。

 

艰难意味着通过真正的思考和有价值的生活来发现自我,寻找时代的真相。艰难意味着康德发出的那条古老指令:“敢于去认识”。然而,在中国的大学里,多少人被迫卸掉了艰难地思考自由、追求自由、实现自由的重负,最终变成一块被使用多年的肥皂,磨掉棱角以便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正因如此,我们这个时代即使有精英,也不是任何教育制度所培养的,而是他躲过了命运中一次又一次可能使其萎缩、畏缩、猥琐的劫难,凭借自我教育这种最高等的教育,终于使自己成长为精英。再说一遍,我所说的精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整全的人,无论他是否拥有名位、金钱或权力,只要他具备通识与判断力,富含道德良心与公共责任,并将之付诸实践,那么他就是/才是精英。

 

杰弗逊对自然贵族(真贵族)与人为贵族(假贵族)的区分,或能增进我们对精英问题的理解。1813年,他给友人写信说:“在人和人之间有一些自然贵族,因德行和才能而优秀。还有一种是因为财富和家庭身世而成就的假贵族,他们既无德又无才……自然贵族是社会教化、信任和治理的宝贵的人才…………假贵族是良政的祸害,应该有制度防止他们得到升迁”。

 

自然贵族与人为贵族,或者说精英与伪精英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为了价值而活,后者则为了价格而活。这里讲一个故事,未必是真,但饶富意味。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之人有何不同?”亚翁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同样,精英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伪精英活着只是为了吃大餐。

 

中国没有精英教育,五花八门的伪精英教育于是招摇过市。近乎于相亲的商学院,近乎于行骗的国学班,以及近乎于精神病院的灵修培训,价格高昂,招牌闪亮,但无论它们如何标榜自己的高大上,仍然只是培养老鼠和弱智的学堂。

 

最近的例子是今夏一个“北大清华文化深度之旅”,其声称“全方位体验北大清华的优质课程,帮助精英家庭的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10天收费29800元”。夏令营聘请北大清华名师授课,高考状元全程陪同,开设马术、高尔夫等实践课程,“以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和领导精神”。

 

要傻到什么地步,才能相信这就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呢?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