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快评】 “高考意外”当有公平的制度救济

发布时间:2015-06-09      来源: 人民日报评论    点击:

【快评】“高考意外”当有公平的制度救济

毕诗成

 

高考是莘莘学子们的一个重要人生拐点。然而,组织一场全国范围、940多万人参加的考试,要尽善尽美绝对不出一点儿纰漏,恐怕也比较难。今年高考季,这样的“意外状况”,就引来不少关注。

 

安徽芜湖一考点疑似英语听力设备故障,一千多人受到影响;陕西汉中一考点“保安不慎按了开关”,结束铃提前五分钟响起;江西定南一考点语文考试90分钟后发现试卷发错,120名考生换了套题考到下午一点……十年寒窗一朝交卷,遭遇这样的状况自然难以接受,也难怪安徽芜湖的一些家长围住学校“讨要说法”。考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考生的权益受到伤害后,怎么合理挽救,能否公正对待?

 

让每一个考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高考制度的价值核心。围绕这一点,这些年出台了很多措施,也颇有成效,比如不断出拳整治加分乱象。但对于涉及面较大的“技术性失误”,因为发生概率不高,制度安排还不够完备。近年来,从发错答题卡、提前收了卷等事的处理看,对当事人多可以做到“严肃处理”,但对于考生的权益的保护,显然还不太到位,很多甚至没有了下文。

 

应该说,处理起来肯定有难度。这些失误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考试,应急措施是否补救到位,需不需要其他事后处置……在类似问题的判断上,管理者与家长往往会各执一词。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高考,咋赔都不过分”;而管理方也会担心,若补救“过度”了,会不会造成对其他考生新的不公?

 

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毕竟世殊事异,失误总会超出预期。统一的答案很难有,但统一的答题流程却可以有、更应该有:能否建立健全纠纷解决的制度与流程,让矛盾的解决更顺畅、更科学、更有公信力?要知道,面对各种失误,最大程度实现制度性救济,打好“公平的补丁”,本身就是高考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比如,各地高考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机构,确定责任主体,发生失误后第一时间介入;对不同类型的失误应该有一个基本预判,第一时间解决问题,避免层层请示延误处理时机;对于考生所受影响的程度,建立家长、教育部门甚至第三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并将处理结果与依据公之于众,避免引发次生灾害。

 

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技术性失误”,其他一些有损高考公正的问题,同样需要有一个制度化的解决。前两年的高考冒名入学顶替事件、一直难以杜绝的各类高考移民、今年被媒体曝光的替考事件,都需要制度化的处置。如果总是抱着“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的想法,出现问题后就难免手忙脚乱,最终影响到的是高考的严肃和权威。

 

据悉,安徽方面正在向教育部申请,对这1200多名考生的英语听力进行重新考试。还可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这场加试,在试题难度上与正式考试水准相当?这并非小题大做,唯有想得更细、判断更准,才能以更合理的制度,为高考公平兜底。而守护高考的公平,就是守护社会的公正,更是守护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心灵。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