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孟俭红:细说八路军番号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06-12      来源: 燕南园爱思想    点击:

 

关于抗战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过程,很多文章和专著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但是,仍有一些问题不断被人们所讨论和关注,如八路军番号的由来,下辖三个师的番号为何没连在一起?改编不到一个月,为何又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既然名称变了,中共为何要坚持叫八路军?国共围绕八路军番号进行了怎样的斗争?中共又是在哪些情况下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番号的?弄清这些问题的由来,可以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八路军”原是粤军部队番号,被撤销建制后授给了红军;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原属东北军部队,被整编后建制消失,番号后授给了八路军三个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日发布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那么,什么是“路军”?八路军番号是怎么来的呢?

“路军”,又称“路”,本是作战中临时编组的战役、战术指挥层次,一般在战后即取消。但是,国民党军在十年内战中把它作为一级作战指挥层次一直保留了下来,级别相当于军或略大于军,拟替代军的指挥功能。由于国民党军派系甚多,不能同时完成军队的整编任务,加上编制方案十分杂乱,使用过程中“路军”替代军又造成了许多不便,使得大多数军的番号仍然得以保留。1930年中原大战中又调整、恢复和增编了一些军的番号,“路军”和军同时并存,使本来就很杂乱的国民党军的编制更加复杂和混乱。

第八路军,由北伐战争中留守广东的粤军部队编成,李济深、陈济棠先后任总指挥。新军阀混战期间,第八路军的番号一直归属粤军。1936年6月,为抵制蒋介石中央军势力进入两广,陈济棠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7月,“两广事变”解决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撤销了第八路军。改编红军时,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把此番号给了共产党。

那么,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的番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三个师的番号并没有连在一起(一般来说,一个作战单元,不管是路军、军,还是师、旅,其下属部队番号是连在一起的,以便于识别和管理),原因何在?

八路军下辖的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师,原属东北军番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东北军被调到豫鄂皖三省,这三个师协同其他东北军部队奉蒋介石之令,参加了对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围剿”、对鄂豫皖地区红军游击队的持续“清剿”及对退出鄂豫皖苏区转入长征的红二十五军的追击和堵截。调到西北后,又参加了对陕甘苏区和红十五军团的第三次“围剿”、直罗镇战役、阻止三大红军会师的作战以及山城堡战役、宁夏陇东战役(即红一方面军西征)等作战。可以说,这三个师一直是红军的死对头。

第一一五师,此番号原属东北军第六十七军(辖第一○七、一○八、一一五、一一七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避免东北军再度与红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连成一片,对抗南京政府,于1937年3月将一一五师调到安徽涡阳一带。6月,由刘峙主持在河南开封召开豫皖苏三省整军会议,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编制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军保留三个师),总兵力削减三分之一。六十七军缩编为第一○七、一○八两个师,每师辖两旅四团,第一一五、一一七师番号被取消。国共谈判改编红军时,何应钦把一一五师番号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第一二○师,此番号原属东北军第五十七军(辖第一○九、一一一、一一二、一二○师)。1937年6月,东北军第五十七军被缩编为第一一一、一一二两个师,每师辖两旅四团,第一○九、一二○师番号被取消。国共谈判改编红军时,一二○师番号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第一二九师,此番号原属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辖第一一六、一一九、一二九、一三○师)。1937年6月,第五十三军在河北保定被缩编为第一一六、一三○两个师,每师辖两旅四团,第一一九、一二九师番号被取消。国共谈判改编红军时,一二九师番号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因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就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不久,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了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需要了解一下集团军的沿革及编成。北伐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共编了四个集团军,分别是第一(中央军)、第二(西北军)、第三(晋阎系)、第四(桂系)集团军。此时的集团军,在编制上没有统一的规定,一个集团军就是一个大的派系及支持这个大派系的数个小派别,可辖几十个军或师。抗日战争时期的集团军则与之不同,它是介于战区和军之间的战役兵团指挥机构,是按作战需要设置的,一般辖2至3个军,甚至有辖4个以上军的,也有辖1个军的,还有辖数个师的特殊编成形式(如第十八集团军),是战役作战的基本单位。

也就是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是因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统一改称为“集团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被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英勇作战、大放异彩,使“八路军”名称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为坚持用“八路军”名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虽然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了,但有个奇特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方面除了在对外交往和发布战时命令文书时自称第十八集团军之外,绝大多数场合仍以八路军自称,包括内部行文和领导讲话,莫不如此。全国民众,甚至日军,也很少提第十八集团军这个番号,仍然称华北中共武装为八路军。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八路军是中共武装得到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承认的最初名称。此前,中共武装被国民党当局冠以“赤匪”等称呼,没有正式名分。为了教育说服红军将士接受国民党政府改编,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前期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很扎实,“八路军”名称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前,已被中国共产党方面广泛接受。随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更使八路军官兵珍爱这一光荣称号。

第二,八路军各师刚奔赴抗击日军的战场,就接连取得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雁门关伏击战等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与国民党军的连战连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大振奋了海内外华人的信心,坚定了大家抗战到底的决心,八路军名称随着这些胜利名扬海内外,为百姓所熟知,并口口相传,自然就叫习惯了。这也是人民群众一直喜欢“八路军”名称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代表着胜利,代表着希望。日军则因为遭遇到了真正的对手,同样对“八路军”印象深刻。在日军眼里,“八路”几乎就是共产党的代名词。

第三,中国共产党很珍惜“八路军”这个名称,与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抗战前夕,蒋介石在庐山训练班提出了要“在抗日战争中削弱共产党力量五分之二”。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尤其是八路军,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在八路军的战场部署上,“只指定五台山东北边的小块地方(如涞源、蔚县)为我们的防区,企图在那个山圪里叫日本人把我们包围消灭”。为限制八路军,国民党在《共党问题处置办法》中提出:“第十八集团军既经改编为国军,其军令、军政,应统一于中央”;“为统一指挥机关之名称,所有以前各路名称不属于战斗序列者,均经通令取消,第八路军名义亦经同时取消,不得再行沿用”。并造谣说“八路军游而不击”“八路军不听命令”“八路军发展实力”,甚至公开宣称“我们的敌人并不是日本,而是八路军”,为取消八路军名称制造舆论。

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用“八路军”的名称,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为八路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写的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在一年半抗战中,执行了“基本的游击战术,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坚持了与发展了华北的游击战争,创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缩小了敌人的占领地,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抗战,延缓了敌人进攻西北的行动,振奋了全国的人心,打破了认为“在敌后坚持抗战不可能”的那些民族失败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错误观点。还指出,“八路军为保卫祖国而牺牲奋斗的忠诚与不可战胜的事实,是明显地摆在全国全世界的面前,除了反动派、亲日派及某些顽固分子之外,是无法否认的”。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反共反八路军的反动谬论。1939年2月,《中央关于华北等地摩擦问题的指示》指出:“八路军名称为敌人所畏,为国人所爱,绝不应轻易更改。”此后,中共和八路军将领曾公开致电国民党与蒋介石等,反对和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诬蔑。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在对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中指出:国民党不仅“消灭皖南的新四军”,“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该军番号”,还企图“寻找借口,宣布八路军‘叛变’,取消八路军番号,通缉朱彭”。在中共七大上,周恩来更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指出:“不许再叫八路军,只能叫十八集团军。什么意思呢?八路军是平时的军队编制,就是说平常的时候也是有的,而十八集团军是抗战时期的军队编制,既然是战时编制,那么战后就可以取消了!文章在此。但是华北的老百姓回答了他:还是八路军这个名字便当,十八集团军字多不好念。蒋介石订这一条就是他准备取消八路军的一个步骤。”因此,中共有理、有利、有节地坚持使用八路军的名称。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用“八路军”名称问题上与国民党进行的斗争,不只是一个番号问题之争,而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原则问题。

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和国民党交往交涉中,中国共产党多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新闻媒体也用“第十八集团军”指称八路军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对内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和国民党打交道、发布作战文书命令时,多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1938年1月25日,朱德、彭德怀发布了《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关于战术原则的训令》;1938年2月1日,朱德、彭德怀与任弼时、傅钟联合发布了《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与野战政治部关于整军的训令》。1939年2月15日、3月2日,又以“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的名义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的训令》和《关于日军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指示》等。有时,也使用“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的名义发布命令。1939年3月15日,发布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1940年3月2日,发布了《关于扩兵工作的指示》等。在涉及日军方面,有1941年9月15日发布的《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关于日军俘虏优待办法的规定》,1942年3月29日发布的《第十八集团军关于揭发和打击敌寇毒化政策的指示》等。

从1939年底开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1939年12月25日,朱德、彭德怀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的名义,联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第一二○师师长贺龙、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议长高岗、第十八集团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通电全国,反对枪口对内,进攻边区。1940年1月15日,朱德、彭德怀又一次以第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的名义,联合第十八集团军所有下属正、副军政主官,致电国民党林森、蒋介石,驳斥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谬论,宣扬了八路军、新四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历千辛,冒万苦,忍辱负重……抗日第一,为国家民族负责”的光辉形象。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展开了全面的政治反击,在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1941年3月2日《共产党参政员董必武、邓颖超致国民参政会公函》中,均使用了比较正式的“第十八集团军”名称。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病逝后,周恩来于1943年3月22日给柯棣华家属发去的慰问信里也用了“第十八集团军”的名称:“亲爱的朋友,我谨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和中国共产党,为柯棣华大夫的逝世,向你们致最深挚的悲悼。”1943年夏,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6日,朱德再次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名义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避免内战。

1944年,国共之间围绕国际援华物资的分配、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双方往来电报中,也多次使用了“第十八集团军”的正式名称。5月15日,毛泽东关于向国民党提出的20条谈判意见给林伯渠的电报,要求“政府在物质上充分援助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6月3日,毛泽东关于同意林伯渠等对时局的估计和谈判意见的复电,起头就是“重庆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林伯渠同志”。6月5日,国民党以林伯渠的意见为基础,对中共问题政治解决做出提示案,关于军事问题有如下表述:“第十八集团军及其在各地之一切部队,合共编为四个军,十个师,其番号以命令定之。”9月15日,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作报告,要求国民政府“停止特务人员对于共产党、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及抗日民主地区的破坏活动”。

在新闻媒体报道中,也多用“第十八集团军”的名称。1944年7月22日,《解放日报》一则新闻开头如下:“新华社延安廿一日电:本月十五日日寇‘中国派遣军’当局否认曾在华使用毒气。本日,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同志发表声明驳斥之,并向全世界人士控诉日寇几年来在我敌后根据地滥放毒气,毒害我抗日军民之罪行。”

1944年8月12日,周恩来关于国共谈判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用“十八集团军”指称八路军,如“关于盟国援助问题,请政府对同盟国援助中国之武器、弹药、药品、金钱,应按正当比例分配于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此外,尚有请政府通令取消‘奸党’‘奸军’‘奸区’等诬蔑与侮辱中共、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与各抗日根据地的称号,停止特务人员对中共、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与各抗日根据地的破坏活动”。国统区媒体也用“十八集团军”指称八路军。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紧张,1941年5月21日《大公报》发表社评《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在国家民族的大义名分之下,十八集团军应该立即参加晋南战役……十八集团军若这样做,不但敌谣全消,忠勇大彰,而坚持团结的信条也完全做到而实践了。”

中共对“第十八集团军”的名称一直用到了抗战胜利。1945年8月13日至16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就蒋介石命令共产党军队在日军投降时“原地驻防待命”及准备打内战,针锋相对地提出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均有权接受日军投降,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六项主张,教育全国人民警惕蒋介石的内战阴谋。8月15日,朱德还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了《关于责令冈村宁次投降的命令》。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内部行文中,多使用“八路军”的名称,在正式场合尤其是对外交往中使用“第十八集团军”的名称较为多一些,以利用合法番号,充分捍卫自己的利益,体现了斗争的坚决性、灵活性。不过,“八路军”这个名称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直坚持使用,从未停止过。至今,“八路军”仍是一个响亮的名称,妇孺皆知,声震中外,不能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