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李培根:中国教育遮蔽了“人”|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 共识网    点击:

共识君的后台长什么样?有高人留言吗?有美女示爱吗?有知性大姐送温暖吗?【后台】栏目即日开通,拍砖、求助、提建议,都可以来后台骚扰共识君,共识君会不定期将留言精华公之于众,并选择性回复。按下后退键,一个有理有趣有逼格的后台等你来造!昨日【后台】发生了啥?见文后。

 

 

共识君按2015年1月31日晚,已退休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出席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举办的讲座,并发表了题为教育中“人”怎样被遮蔽?》的精彩讲演。

 

此为共识网独家稿件,转载须取得授权(可联系ID:lingjuefei1992

 


李培根

 

多年来,尤其是以前在校长的岗位上,思考教育多一些,也深感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很大问题,就是"人"被"遮蔽"了。

 

很多人批评中国教育,其实没有触碰到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今天之所以讲这个话题,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义很容易在某些宏大目的、宏伟目标下被忽略、被遮蔽。

 

那么,到底人的什么被遮蔽了呢?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讲。

 

1.“自由

 

先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其实也都是世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是,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教育中间,恰恰是属于核心价值观的很多东西被遮蔽了。

 

首先是自由。在前面讲教育宗旨的时候,讲到教育方针中希望同学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里少了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可见马克思多么强调自由!马克思的这些话不是专门谈教育,但对教育的启示是深刻的,因为人的自由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莫过于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阶段。

 

说到自由,"自由"在中国的境遇很奇怪。以前严复说过: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论世变之亟》)

 

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有自由,而且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自由”往往又和自由化等消极的东西、错误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所以现实中我们对"自由"总是有些羞羞答答。

 

其实,自由应该是一种权利。就像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自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人生态度;自由也应该是一种境界,如在大学里学习,如何使你的学习能够处在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不是"不得不"的状态,那就达到了一种比较高的境界;自由也是一种人格,不仅要认识到那是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

 

自由还是一种发展方式。在前年的人大会上我有一个发言,说到"别把发展的道理讲得太硬"。长期以来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演变成GDP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之初,"发展是硬道理"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到后来演变成一味地追求GDP,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掠夺式发展,那不是自由发展。

 

 

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未来都有一份责任,现在都要有这方面的意识。

 

毛泽东说过,自由是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还有,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思想上的自由?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毫无疑问是需要的!

 

他说: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需要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这也联系到我前面所说的,某大学所言的话语体系、范式等,和最近某人的文章说的“意识形态不仅仅要背下来,也要心甘情愿的印在我们的心里”,按照他们所说的,我们怎么操作?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真要做到这一点,是不是精神就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了呢?那是很可怕的啊。

 

马克思可不是这样的,他说:“追究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是制造分裂的法律,不是促进统一的法律,而一切制造分裂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联系到同学们的现实,还要把自由发展用到学习上。我说自由是一种发展方式,就是怎么能够使自己自由发展,怎么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为。

 

你真的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们所说的创新、创造精神就都在里面了。

 

我的朋友冯达旋教授讲“"博雅教育不止是行动,不止是课程,不止是学习过程。最重要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讲(转引自冯达旋报告),”在此大学(AugustanaCollege),我能够自由自在,以我个人的速度阅读,学习及思考。”可见,这才是关键所在。

 

2.“独立精神

 

第二个被遮蔽的是什么呢?是独立精神。

 

陈寅恪曾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一句话。

 

我再比较一下福泽渝吉与张之洞。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张之洞是清朝大官,福泽渝吉没有做过官。印在一万日元钞票上的头像就是福泽的,可见他在日本的影响之大。很有意思的是,他和张之洞都有一本书叫《劝学篇》。

 

福泽渝吉有句很有名的话:"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他首先强调的是人的独立,而且是个人的独立。个人的独立在国家独立的前面。福泽渝吉抨击了"国恩"之说,他说:

 

“固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仰仗政府的法律保护,但是制定法律、保护人民本来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恩惠。”

 

(福泽谕吉《劝学篇·论人与人平等》)

 


万元钞上的福泽谕吉

 

而张之洞讲"人人与国为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呼吁与朝廷"同心"、"教忠"、"明纲"。可见,张之洞那里没有独立的影子。而福泽之所以强调独立,可能在于他认识到"文明的真谛在于使天赋的身心、才能得以发挥尽致"。

 

历史证明,福泽比张之洞要高明。老百姓都能立起来,国家也就自然立起来了,而不是反过来,先有国家的立起,而后有个人的立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首先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而不是反过来,每个人的梦都要隐含在宏大的国家梦想之中。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独立人格。作为一个人,你可以不优秀,但是不能没有独立人格。缺乏独立人格的现象在我们国家曾经有很多,现在还有,在"文化大革命"时更多。

 

3.“理性

 

第三个方面是理性。

 

说到理性,咱们学校哲学系的邓晓芒教授写过:“其中最根本的核心无非是两大原则,一个是逻各斯原则,表现为逻辑的规范性,一个是努斯原则,表现为自由意志的超越性,二者处于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纠缠的辩证关系中。凡讲西方的理性,这两大原则缺一不可。而这两大原则恰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的。”

 

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中,理性思维依然是相对欠缺的,或者说是被遮蔽的。

 

理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如今天的现实中怎么理性看待知识分子?有人说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是一个时代政治宽容的主要标志,这话有道理。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听话的,知识分子中间很少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和"言必称西方"的。

 

媒体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好像他们都是主张"全盘西化"、“言必称西方”的,我现在搞不清楚到底谁主张那样,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拥护共产党的,包括多数公共知识分子,至少是认同共产党领导的。

 

去年十一月份我在党建网(2014年11月18日)上看到著名的H君的讲话,他说:

 

“我们讨厌公知,但我们实际上更讨厌体制婊,尤其是混迹于各大院校的某些教授们,你砸共产党的锅,共产党肯定也要砸你的锅,事实证明你的锅肯定不结实,不要说拉你上大街批斗了,随随便便将你开除,扔社会上去自生自灭,就凭你那手无缚鸡之力,身无一技之长。也早晚沦落为乞丐。”

 

看到这话,我觉得很不是滋味。这样话似曾相识,文化大革命时期见得多一些,现在很少。能不能更理性些呢?

 

4.“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社会中"真"少了一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讲假话"现象到处可见。其实,长期以来共产党提倡"实事求是",党的多个领导人多次提出"要讲真话"。为何导致现实中这种现象,可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即"唯上";

 

教育肯定也有责任,意识形态遮蔽人格教育的现象一定会导致一些人不敢说真话甚至说假话;也许还有其它原因。

 

 

不管怎么说,比较普遍存在的"不真"甚至"虚伪"不仅腐蚀人的灵魂,也会腐蚀整个社会。很难想象,"虚伪"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进步。

 

清华大学的刘瑜教授的话很有意思,她说: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我们的教育中,天真的确少了一点。希望同学们自己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尽量避免让虚假、虚伪的东西挤占自己的灵魂。

 

我们平常讲"真善美",其中"真"为首。善需要真,美也需要真。进一步说,其实创造力需要真。不妨想象,一个虚伪的人需要花精力去装扮自己,他的"创造"、"创新"可能体现在装扮上,那就很难集中精力去做真正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事。

 

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也需要真。我认为,影响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诚信的严重不足。而社会诚信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今后教育中"人"之"真"不被遮蔽的程度。

 

5.“期盼向往

 

我讲的最后一个被遮蔽的,就是期盼、向往。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期盼幸福,所以期盼向往应该是存在于所有人当中。它还存在于人们对世界、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追问。但是这个期盼向往不能只是由别人描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缺乏期盼向往,可能导致绝望,导致物质崇拜,导致道德滑坡。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很好,是值得我们期盼向往的。我们还可不可以期盼它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呢?当然可以期盼。实现的途径方式,不同人的期盼肯定是很不一样的。

 

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仅讲国家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也有我们自己在其中的体现,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期盼向往不能是单向度的。

 

换言之,期盼向往其实和前面讲到的自由、独立这些东西都联系在一起。也恰恰是那些东西的被遮蔽,导致我们这个社会的期盼向往不那么丰富多彩。

 

面向未来应该是人类的一个很基本的特性,也是社会发展非常需要的。哲学家赫舍尔在《人是谁》这本书中讲到"人的非终极性",即人始终是未完成的、未定型的、未达到终点的,总是处于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向着未来的过程中。

 

美国的罗德斯写了一本关于大学的书,其中有一段话特别好:

 

“在一个充斥着犬儒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年代,大学必须高扬启蒙主义的大旗,在一个家庭分裂、信仰萎缩和道德败坏的社会里,我们的国家极力希望一个新的社会模型的建立。它拥有知识和善良,批判和关爱,怀疑和坚定,这将极大满足我们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这是美国人对美国大学作用的一段评价,美国人的危机意识非常强,无论如何这一点还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我把这段话借鉴过来,来看看我们的大学。真正希望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对"人"少一些遮蔽。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