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家庭教育亟待促公平提质量

发布时间:2015-07-0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点击:

欢迎关注“家庭教育之声”

共同寻找家庭教育真智慧

 

 

 

 
 
 
 
 
 
 
 
 
 
家庭教育亟待促公平提质量
 
 
 
 
 
 
 
 
 
 
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全面,二是不均衡。
 
 
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在基础教育已经全面普及的今天,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着孩子、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应围着孩子应付学校和升学考试转,而应该回归和坚守家庭教育的主要使命,以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当然,帮助、督促、指导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学会学习,也是家庭教育的职责,但不应该是主要职责,更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不应该”和“不能”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因此,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普遍受到忽视,严重弱化。这种家庭教育的失责,使家庭虽然投放了很多精力,但是却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尾巴,家庭教育是不全面的,主体职责存在缺位。
 
从均衡来看,不同家庭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自古有之,今后也难免。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家庭教育资源差异程度之大,却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当今学校教育在促进公平和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现象却越来越突出。家庭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上投入的资金、精力差距越来越大,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广大城市居民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家庭教育可以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多,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数量巨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却普遍存在着缺失家庭教育现象,他们拥有的家庭教育条件比较差,可利用的资源也少。在学校教育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不同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的同时,家庭教育的城乡差距、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均衡状况更加凸显,亟待改善。
 
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这两大突出问题,虽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但其基本路径应该和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一致,即坚持在改革中促进公平、提升质量。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普及水平的全面提高和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和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是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发展教育工作的两大战略,也是教育工作的两大主题。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这两大战略,围绕这两大主题,从而逐步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
 
 
在家庭教育领域促进公平,应该将义务教育领域促进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逐步地、适度地向家庭教育领域延伸,比如像广东中山、江苏淮安的经验,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来促进家庭教育公平。当前,主要关注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将家庭教育任务纳入政府教育工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予以规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努力为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少年儿童提供多种方式的家庭教育服务。
 
Tips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必须抓紧三件事:

 

一是在全社会加大对正确家庭教育观的宣传和引导,促使广大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改变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缺位或越位的现象。

 

二是加强对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的规范和引导,重视对家长教育的研究和指导,研究提高家长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方法,教育部门要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指导和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范畴。

 

三是积极开发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尤其是家长培训指导的书籍资料存在着优质资源少、劣质资源滥的现象。建议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编写相关书籍资料,开发各种媒质的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向广大家长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

 
 

 

原文来自《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