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发布时间:2015-10-31      来源: 腾讯教育综合    点击:

中新网10月29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全会提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解读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在中职”

“普及”是指在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这里的普及应该是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90%以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也提出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由中专、职业高中和技校为主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任。但王烽坦言,这些年,中职规模在萎缩,更多人选择升至普通高中就读。

王烽解释,学生初中毕业后就有了选择权,但按照现有中考招生模式,分数高的可以升入高中,分数低的将面临该去中职还是走向社会的选择。“有一些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质量并不好,对学生找工作和工作收入的帮助并不大。”王烽说,这就导致一些初中毕业生放弃深造,而直接选择弃学,当学徒、就业。

因此,王烽建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一点在于要提高中职教育质量。他认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中职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发展是提高中职吸引力的关键。而部分地方学校已在实行高职、中职贯通培养,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等措施,王烽认为,这也提升了中职吸引力。

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得起学

对于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王烽介绍,目前已实现农村、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政策,这是国家的惠民政策,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很多学生是来自农村地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一点,国家对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视。”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此前曾透露,这些年来免学费覆盖面增长最多、增长最快的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90%左右在校中职学生已实现免学费。

王烽分析,从五中全会透露的信息看,下一步的方向是中职全面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也将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逐步走向免费。

▼追访

普及高中教育=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是否意味着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这应该是两个概念。”王烽认为,因为义务教育的特点除了普及性外,还包括免费性和强制性,对于目前实行“双轨制”、中职和普通高中并存的高中阶段教育而言,学生初中毕业后如果不能升入普通高中,那么他在读中职还是就业之间应该有选择权。由于中职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强制要求学生去读一个对就业不一定有明显作用的中职。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就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他不赞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除经费原因外,如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更将冲击中职教育的招生吸引力。胡瑞文认为,如果非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应首先在贫困地区将学前教育最后一年纳入义务教育。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此前则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理论上,作为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应该纳入义务教育,但考虑到现实条件,应该分阶段实施。周洪宇倾向于先把学前教育最后一年纳入义务教育,“有条件的话,再向高中推进。”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