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刘正猛:劝退携带手机的学生是“粗暴行政”

发布时间:2016-04-04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今年3月初,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随后引起热议。22日,沧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复新京报记者称,已经确定该校12名高中生因携带或使用手机被劝退后暂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调查。(3月28日《新京报》)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可有的日用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中小学生上学是否可以带手机已成了时下热议的话题。诚然,中小学生上学带手机有不利于集中精力学习等弊端,但沧州一中仅仅因为学生携带或使用手机就将12名高中生劝退。打架斗殴记过,带个手机就劝退,是不是太严了?在笔者看来,学校这种“杀鸡儆猴”的管理无异于粗暴行政,如此“小题大做”看似依规治学,实则违法行下,对学生成长无益。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2014年下半年,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一批“可定时开通信号、不能上网、只能打接电话”的定制手机,许多学生因此购置了手机。如今又禁止学生自带手机进校园,实则是一贯粗暴教育的“后遗症”。有些“熊孩子”确实屡教不改的可以给些严厉的惩戒,但如此轻易的劝退学生实则误人子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居然做出违法的事,也许校长才是该劝退的人。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我们提倡法制社会,就是要求学生从学校开始接受法制教育,而不是让校规成了自己粗暴行政的“工具”。
沧州一中因学生使用手机就劝学生退学的做法看似依规治学,实则于法无据,属违法教学管理。2014年9月1日起执行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三十七条规定,对违反中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要轻易处分;不应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权利。如此看来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土校规”,没有法律效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只是为了学校“好管理”,但却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
笔者联想到近年来,很多学校为管理好学生,出台了禁止男女生单独相处等“奇葩”的校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应当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但是,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学校的校规必须服从教育法。根据教育法规定,校规应该由学校、学生、家长共同来制定,而不是由“行政意图”代替依法治学的“初心”。
 
【四川  刘正猛 18090430056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