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让能上能下也成为大学生的标配

发布时间:2016-04-13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4月13日新华网发表了题为《基层公务员生态:10个大学生通过招考 报道时只来4个》的文章。10个通过招考,报道时只来4个,虽在预料之外,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说大学生既然不愿意来基层,那为什么又要报考基层公务人员?那如果说愿意下基层,那为什么报到的时候又不来了?如此这般相关部门的确应该反思反思。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的尴尬,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里?
    据报道,现在大学生在城市和基层就业的形式可谓是两级分化,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城市就业形势严峻,人才集中;一边是基层百姓望穿秋水,一才难求。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大城市打工,做一些与专业不对口或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乡,到基层工作。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要紧,工资待遇低也不在乎,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能留在都市,机会多,经验丰富一旦有了困难也会随着时间引刃而解;反观基层虽然是公务员,但环境条件艰苦,工作繁重而复杂,待遇堪忧,晋升困难,感觉永远都处在无望之中。二者相比较,大学生自然而然会选择“短暂的困难”,而放弃“短暂的辉煌”。
    通常说来,毕业生要敢闯、敢拼,要有才,要自信。敢于在市场中博弈,在竞争中超越自我,这种精神当然值得肯定。但一些世俗的偏见和基层的复杂使得大学生一味盲目地向往高薪,偏安城市,敢拼城市不敢战农村。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受世俗的偏见影响没有勇气面对城市与农村的待遇落差、环境落差等造成的心理落差,觉得“下去”后将无颜以对寄厚望于己的江东父老。好不容易“鲤鱼跳龙门”却回到基层,就是“没能耐”。再次就是基层工作复杂繁重。类似于“青蛙,在河里的时候归水利局管,到了岸上就属林业局管”“当湖泊里的水超过6米,归水利;低于6米则是湿地,又归林业局”的复杂基层现状也令一些有志到基层接受锻炼、提供服务的青年才俊望而却步。
    大学生为何不愿下基层,因为顾虑太多,如何消除这种顾虑?笔者认为这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发发力,打破条条框框,出台相应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有搞头才能有盼头,有盼头才能留得住人头。“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相关部门需要转变用人观念,不仅要学会“相马”,还应学会如何“驭马”,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让优秀人才既要下得去又要上得来,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和抱负。让他们看到用人环境的优化,感觉到干事创业的空间,找到艰苦奋斗的归属感。
    在我国东富西贫的局势下,国家大力推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三农”问题等战略举措。此时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新形势下“能上能下”不该只是干部的专属也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标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环境越是艰苦越会锻炼人的意志,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中国人才能站在人类的顶端描绘中国未来的美好蓝图。(琥珀) 


(责任编辑:张井学)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