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袁振国:隐性教育公平透视

发布时间:2016-05-08      来源: 《光明日报》    点击:

隐性教育公平透视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3日 15版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原理等,著有《教育新理念》、《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等

 

十多年来,教育公平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仍然是建言热度最高的五个领域之一(其他四个领域是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养老保险和简政放权),其关注的重点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流动人口、困难人群等。这些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是显性的,有些在制度上、政策上就有不公平规定。近年来,各个方面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和逆向扶持弱势群体努力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显性的教育不公平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隐性教育不公平,这些不公平没有制度的规定,没有文件的记载,是看不见甚至是无意识的,但它们对学生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是更直接、更严重的。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缩小显性不公平方面的差距,但隐性不公平的问题需要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将教育公平不断向深层次推进。

教师行为与隐性教育公平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对安徽农村进行辍学调查时就发现,很大一部分辍学的学生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经常受到忽视、嘲笑甚至欺负,导致他们在学校毫无快乐可言,经常生活在压抑、担惊受怕的情绪之中,所以他们就经常逃学并最终辍学。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学者徐萍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一视同仁是学生对教师最普遍的道德期望(《教师教育》2006年6期)。他们对北京、安徽、甘肃、浙江等地进行师德现状的调查时发现,在开放题“老师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从老师那获益最多的是什么?你对老师有哪些希望?”的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一视同仁”,而这个词基本上都是在提对老师的希望时出现的。从问卷中可发现,教师对一类学生偏袒,而对另一类学生漠视甚至歧视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45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人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2015年,中国教科院学者高慧斌进行的一项调查结论几乎相同:近80%的学生和近70%的学生家长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调查发现,在对教师最应该具备的职业品格调查中,78.3%的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其他依次为教育技能6.7%、积极乐观的态度5.9%、无私奉献的品格5.7%、渊博的知识3.0%;68.2%的学生家长认为公正是教师最应具备的职业品格,其他依次为教育技能16.5%、无私奉献的品格8.1%、积极乐观的态度4.6%、渊博的知识2.2%(《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9日),可见公平的期望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占据多么重的期望!比起公平,对老师知识、能力等等的关心微不足道。对教育公平的期望如此之高,可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性。

教师不公平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后进生”的歧视。徐萍的调查发现,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原因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提问上的歧视。由于“后进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后进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二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视。有些教师安排学生座位不是依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把“优等生”、有望升学的学生的座位排在教室中间靠前的几排,“后进生”则分布在边排和后排。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有些“后进生”因老师认为他们差得“不可理喻”,或者因“后进生”的考试成绩不参加评比,老师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不批改。四是在班级活动的安排上歧视,有的“后进生”不爱学习,却积极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对“后进生”的这一优点,老师们还是很欣赏的。所以,“后进生”经常被安排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义务劳动、体育活动等。五是老师在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不平等,“后进生”和“优等生”犯同样的错误,老师对“优等生”往往能网开一面,而对“后进生”却斤斤计较,甚至从严从重处理。想必这种感受我们很多人都有过吧?

学校管理与隐性教育公平

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检视,有很多可能带来不公平的风险。

分班。如果你到搜索网站输入“择班”两个字,你会发现有很多关于择班的讨论,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在学校内部变相设立重点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择班比择校更重要”是很多人的经验之谈。最近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面实行“零择校”的基础上,济南中小学将在今年全面落实“零择班”。济南市教育局下发全市基础教育2016年工作计划中,明确学生进哪个班级,将全部由电脑说了算,由它来随机排位,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则通过抽签确定。他们的具体保障措施是“两均衡一公开”,即在生源分配上,济南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将根据性别比例,采取电脑排位、均衡分班的办法,组建班级;对于有考核成绩的高中阶段生源,根据性别比例,按照学生成绩高低采取蛇形排列,实施均衡分班;在教师资源分配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将全部抽签随机确定,均衡分配。为保证公平公开,分班过程将由家委会代表监督,并全程录像。可见,择班现象的普遍性和改变择班努力的艰巨性。

选班干部。在一次国际夏令营活动中,我国和芬兰的一个城市分别挑选了30名中学生,联合举行了为期15天的夏令营活动。第一天活动时,两个队的学生按照要求选举队干部。中国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选出了队长、副队长和各组组长,而芬兰队怎么也选不出队干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选队长,主张什么事情大家商量着来,谁擅长哪方面,谁就多出点力,一直到夏令营结束队长也没选出来。

选三好生。顾明远先生十多年前就呼吁废除三好学生评选。据新华网2008年9月16日报道,顾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选三好生“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目前部分地区小升初推优挂钩三好生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在顾明远看来,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家小升初网站开展的一项主题为“三好生评选公平吗”的调查中,七成受调查者认为“不公平”。接受采访的家长认为,虽然三好生评选有一定的激励意义,但如果评选标准不清晰或程序不透明,三好生评选容易成为对“关系户”的照顾。

选课。现在很多学校多在积极探索课程选修制,弹性教学制,试图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有一种潜在的倾向值得注意,就是在分类、分层教学的时候,要防止和反对将优质资源、优秀教师集中在主课和高难度的教学班级,非主课和低难度的班级则安排相对较差的资源和较弱的师资,把分类、分层教学变成了等级教学。

行政管理与隐性教育公平

行政主管部门除了在公共教育配置资源方面做出显性不公平的规定外,也会隐性地甚至是无意识地造成不公平。

教材中的性别歧视。英国学者沙若兰在《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中,通过对教科书中男女从事的活动类别、玩具、社会角色、插图等的分析得出结论,教科书描述的是父系社会。美国学者杜尼尔在《小学社会科中的性别偏见》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所有的教科书中都存在有性别偏见:男性多为中心人物,其声望、收入较高,责任心较强,而女性则从事服务性职业或留在家里相夫教子。

我国浙江师范大学傅建明教授从语词、语句、故事主线三个维度对北师大版和香港新亚洲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分析后发现: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话语霸权,或者说是男性话语中心倾向,更多地把一些优良的品质赋予男性,而把一些不良的品质强加给女性,体现男性的主宰地位与女性的从属地位,而女性的一些才华与优良品质不是被忽视或省略,就是被刻板化或歪曲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姓名用语与形象描述词中都透出男性的坚强、刚毅,以及他们对家对国负有重大责任,从而奠定了他们的主导基调,而女性则无一不是美丽、可爱的,使她们成为生活世界的点缀,从而处于附从的地位;其次,两套教科书选用不同的语句来描述男女的心理品质或者说是人物形象,都采取仰男贬女的态度,认为男性无论是能力上还是在品质上,都要优于女性;再次,两个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故事主线也倾向于塑造男性榜样,即故事往往是围绕着男性展开,但问题和困难的发生却通常由女性引起,而男性则以解决者的形象使问题较好地得以处理。通过对教材的插图分析发现,女性插图多为“小姑娘”“老农妇”“青年农民”等低层人物或者说是普通人物,而“作家”“医生”“科学家”则较为稀少。而在男性插图中的人物角色则比较丰富,领袖人物、科学家、高级军官、革命烈士、文学家、小学生等各种社会角色都有。而较多的是领袖人物、科学家等相对比较令人尊敬的角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试题中的农村歧视。统考同考一张卷子、统一评分标准,看上去是很公平的,其实无形歧视很可能隐藏其中。吴根州研究发现,2009年江西卷的“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主题,有利于城市考生;江苏卷的《品位时尚》也是偏向城市考生的题目,天津卷的《我说90后》表面看起来是关于考生自己的话题作文,然而“90后”也属于城市色彩明显的话语表达方式;宁夏卷以“诚信善良”为主题的作文,看似对城乡、男女各类考生无甚偏向,但仔细考究,这仍是一个充满城市化基调的主题,因为在较为传统、封闭的农村,诚信、善良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让一个善良、诚信而又生活在善良、诚信环境中的人谈善良、诚信问题是有点勉为其难的。(《高考作文命题公平性的分析——以2009年高考试题为例》,《教育学刊》2009年第12期)。前段,网上热传的一篇文章把这个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姑且不论此文是否为真实的高考作文,但从中反映出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

某省高考作文:给违反交规父亲的一封信

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要求考生给父亲写一封信。

写给出题者(老师)的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在经历十多年千辛万苦耐心等待之后,我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激动之情无法言表,仅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大家。

在备考之际,作为一名阎良巷里的孩子,我曾无数次想象走进考场的情景,我也数十次地学习、观摩了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作为语文考试的大头,作文必然占据很多比例,所以,对作文我是万分看重的。

尊敬的老师,您好。看到上面的材料后,我不知道如何提笔写信。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阎良,一年365天都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最近,刚忙完甜瓜又开始收麦,收完麦,又开始种苞谷。农村,犹如横亘在他面前的黄河长江一样,出村对他而言就是天方夜谭。父亲,一个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的质朴农民,他怎么会有车呢?

尊敬的老师,高速公路对我而言,也只是电视上、报纸上和书本上的事。我走过的路只有乡间小道,最好的路也只是镇里的马路。不知道老师,你见过那种颤颤巍巍随时都可能骑车摔跤的小道吗?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走在了那样的路上,走了十几年。第一次听到高速公路这个词语后,我曾经幻想有一天,我能够带着父亲一起走在那样的路上,宽阔平坦。但截止到现在,截止到我写这封信,我仍然没有目睹过“她”的芳容。

……

尊敬的老师,您好。假如,我是说假如。如果作文材料是有关农村的事,比如种庄稼的事,比如养猪牛羊的事,比如去摘甜瓜的事,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您,我绝对熟悉,绝对可以写出点东西来,至少不会无法提笔。

可是,尊敬的老师,如果出了类似这样的题材,城里的孩子又怎么办呢?他们见过庄稼吗?分得清小麦和韭菜吗?他们分得清吗?对他们而言,这又是陌生的。如果您这样干了,估计网络上的恶评定会如浪似涛……

上面提到的这些虽只是挂一漏万,但也可管窥一斑,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活动涉及方方面面,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安排,管理制度,评价标准,队伍建设,社团活动,同伴交往,服饰礼仪,教师素质,信息技术……无一不渗透着公平的因子,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对公平的无形影响。从有质量的公平到高质量的公平,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公平,还要关注隐性的公平,同在蓝天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将被赋予更新的含义。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