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发布时间:2017-08-16      来源: 政治学观察    点击:

 
 
南怀瑾先生曾说:不要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讲爱的教育,中国古文有一句话,“恩里生害”,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恩情,可是“恩里生害”,爱孩子爱得太多了,反过来是害他不能自立了,站不起来了。
 
--中华国学文化
 
每個周末的清晨,我都會去小區後面的一顆大榕樹下晨讀。經常能看到這個小男孩,幫他做環衛工的母親打掃街道。
 
 
 
打掃完了,母子倆還會壹起歇壹歇,說說話。溫情的畫面令人感動。
 
 
(小男孩和母亲穿着同款的运动鞋)
 
眼前的這壹幕,讓我情不自禁聯想到前不久發生在上海的壹則新聞:
 
壹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子,用手狠狠地拽著壹個環衛工人的頭發拖行數米,旁邊其他環衛工急忙上前攔架。記者壹采訪才知道,原來是女兒在向母親要錢!
 
這位母親已經48歲了,做環衛工10多年了,壹個月才幾千塊錢。她的女兒孩子都有了,還隔三差五伸手向母親要錢,不給錢就辱罵、吵架、打架……
 
同是環衛工的子女,為什麽這個小男孩這麽體恤母親,那個年輕女子卻成了“白眼狼”?              
 01
 
我問小男孩的母親:妳家孩子真懂事,是怎麽教育的?
 
這位外地來的女環衛工不善言辭,說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來,有些不好意思的說:“我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嘛!”
 
 
 
這句眾所周知的俗語,沒有滿足我的好奇心——窮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讓人擔心。我相信,壹定存在某種因素造成了這種區別。
 
這種因素究竟是什麽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後,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時沈迷網絡,時常半夜翻墻出校上網。壹日他照例翻墻,翻到壹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從此認真讀書,不再上網,學校盛傳他見鬼了。後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沈默良久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舍不得住旅館,在墻下坐了一夜。
 
有沒有被這個父親感動到?可是假如這個父親的艱辛,沒有被調皮搗蛋的兒子意外發現,兒子會洗心革面、改邪歸正嗎?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02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03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