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

发布时间:2017-10-0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点击:

读书改变命运是对教育价值的狭隘解读

文 | 达良厚、张克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01

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教育的价值》一书中谈到教育的价值时指出:“每个人都是用他的持续存在和能力来证明自己,他的发源地(即生物学起源、种族起源、家族起源、文化起源、国家起源、社会阶级起源等)并没有预先注定他就要遵从其他人确立的等级制度机会。在这一意义上,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总是要反叛命运:教育是反对听天由命,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安排指定程序。

 

用教育反叛命运、反对听天由命,或者说用教育改变命运,对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追求。

 

自从孔圣人大办私学以来,贵族政治受到了挑战,朝为布衣暮至卿相的命运颠覆,在私学催化下成了可能。特别是科举取仕制度勃兴以后,不仅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帝皇之叹,更有学子们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人生两大幸事。对普通家庭而言,更是带来了许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命运转变。即使近代西学东渐、学校勃兴,即使新中国全面办教、平等入学,教育改变命运依然是金科玉律。在较长时间内,我们还没法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理解的教育改变命运、反对听天由命,一般是对外在的就业和获得社会地位而言的,而不是内在的精神追求。即我们理解的、看重的教育改变命运,主要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突发性结果,而不是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基础夯实、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精神培育的沉淀过程。

 

 

 

02

这样理解教育、操作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复杂的教育过程异变成了简单的考试和分数,进而异化了教育目的。范进式的疯狂、孔乙己式的悲惨并非个案,即使今天,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升大学的可能,不仅孩子会放弃学习,家长和教师往往也会淡化甚至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而且这样的理解也并非教育的本质。教育除了满足特定时期急切的实用的某些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外,更是一个精雕细刻的教导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的心灵培育过程。

 

教育于人反对听天由命的作用,也不是马上给予“反对”以明确的结果,而只是提供一种可能,即为这种“反对”提供一种知识、方法、精神支撑。而一味图明确结果的快餐式教育就会带来副作用,应试教育带来的苦果,就是如此。

 

快餐式教育通常为受教育者安排指定程序,而且这种指定程序有时候到了苛刻的程度。科举制下“八股”之严格,应试教育下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因为一分之差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受教育者很难在这种指定的严格程序中自由舒展命运,我们的教育很难在指定的严格框架内自由探求帮助受教育者改变命运的途径。

 

因为,路只有相反的两条,结果只有相反的两个,这依然是今天教育的无奈。

 

 

 

03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钢这个道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04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

 

为什么我们总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

 

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现在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11、12点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说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在深夜11点到3点之间,尤其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很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生长激素。有光照、有压力它不会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压力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如果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要求,最迟10点半孩子必须入睡。因为孩子入睡两个小时以后才可能进入深睡状态。你看我们现在遵循这些规律了吗?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