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

发布时间:2017-12-15      来源: 争鸣潮四世    点击:

学者简介

 

范军,1977年参加工作, 1981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职就读于本校历史文化学院。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得首届湖北出版学人奖荣誉称号。 2004年,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 

文 | 范军

摘要

 

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一晃2017年就要过去了。在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隆冬时节,我们在这里举行主题为“学术 学科 学报”的首届华中学术传播论坛,共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繁荣学术,如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学科建设,如何办好以学报为代表的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学术期刊助力大学“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各位学术界、期刊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我们这次会议的学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社科处、宣传部,还有合办会议的文学院,协办会议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现代出版》杂志社、《出版科学》杂志社、《华中学术》编辑部表示诚挚的谢意。

 

关于大学“双一流”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在前不久我们编辑部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上,我专门讲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一点体会。这次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里面只讲了一句话:“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刚才蔡红生副校长讲到,我们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是首批进入一流学科建设的。我本人学术关系在文学院,现在具体负责“文学的跨界研究与传播”,同时协助张三夕教授建设文化传播学博士点。今天这个会,我们有点小小的私心,就是希望专家给我们文化传播学建设建言献策。

 

文化传播学博士点建设已经五年了,总体发展不错,毕业了两届博士生,在读的有三届。今天参会的,有我们已经毕业的博士,还有在读博士生,有20多人。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在文化传播学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学科合法性、学科发展问题与对策等方面都有所收益。原计划年内成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因为杂事太多,这个任务我们留待2018年上半年完成。现在的文化传播学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问题了。如何在一流学科的框架内,如何在文学跨界研究与传播的总任务下,来加快建设,出人才,出成果,确实需要集思广益。

 

关于以学报为代表的大学学术期刊,如何建设,如何发展,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一个主题。对此,想我多说一点。刚才蔡校长讲到我们学校有8种C刊(其中正式刊物6种,学术辑刊2种),学术期刊对大学的学科建设,对整个学术事业的发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年第6期的《出版科学》上,我写的“卷首语”就叫《双一流大学更需要一流大学出版》,里面特别强调了学术期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离开大学学报18年后重回这里,又工作了正好1周年,还是有些感触。服务学校与服务整个学界的矛盾,直接服务现实与强调学理性学术性的矛盾,扶持青年学者与多拉名家大牛稿件的矛盾,国际评价和中国特色的矛盾,学术辑(集)刊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矛盾等等,都摆在我们面前。就拿内稿与外稿的比例来说,过去以内稿为主,现在往往外稿占绝大多数,这个与“双一流”建设有无矛盾,肯定有。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我们学校文科专业教师(含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干部)、在读博士生博士后加起来,静态地说,如果每人在文科学报发一篇文章,要10年还轮不到一次。这还是把所有版面都用来发内稿,发在职人员和在读博士生博士后的。博士毕业必须有2篇C刊文章,几乎是所有大学的通行规则,我们所有C刊一大半都给博士生发文章都很难满足这个需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1918种,不到2千种。列入南京大学最新版的C刊中期刊总共是554种,辑刊是189种,C刊扩展版是200种。不算扩展版,前两种相加是743种。不算扩展版(有些学校辑刊也不认),这743种平均按双月刊算(辑刊大多是一年4本或2本),每期按照25篇文章算,总共可发文111450篇,还算宽一点就是12万篇吧。博士生招生2013年是69000人,2014年是71020人,2015年是74410人,2016、2017年这个数字略有上升,但都不大。

 

就算每年大约3万名文科博士生(不是精确统计),一人必须2篇C刊,就是6万篇的需求,超过所有C刊发文量的一半。关于博士后,有材料说我国30年培养博士后14万名,到2015年时,每年招收博士后1.7万名。这每年的博士后若有7000人是文科博士后,每人2篇C刊(有大学要求4篇C刊才能出站),又是1.4万篇。硕士每年大约在56万、57万左右。硕士生发文章大多没有硬性要求,但评国家奖学金、直接免试读博等,C刊文章是必备项,这个一年也不少于四五万人吧。

 

 

大家想想,这些要多少刊物特别是C刊才能满足。我到学报遇到的推荐稿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博士生的,编辑也为此苦恼。现在不仅是拼爹拼妈,还要拼导师、拼学校。现在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导师逼疯了。我建议高等学校博士答辩学位授予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关键看博士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学位论文本身。我们老讲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好像博士毕业学位授予没有这样的规定。

 

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总计有多少,我没有看到统计。但有发C刊文章要求的不下数百万,评职称(包括幼儿园老师都要、干部评职员也要)、晋级、聘期考核、报项目、报奖等等,几乎都需要C刊文章。就说全国2000多所高校(不含成人高校),2012年专任教师143万多人,外聘教师43万多人;2013年专任教师约153万人,外聘44万多人;2014年专任教师约151万,外聘约46万多;2015年专任教师约160万,外聘不详。专任教师、外聘教师、部分有科研能力干部,加起来应该在200多万。若三分之一是文科就是六七十万人。每人在C刊发一篇文章就是六七十万篇。还有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其他研究机构人员同样有需求,大抵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十九大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新概括。从C刊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学术界教育界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日益增长且难以满足的C刊发表要需求与C刊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这些都是学术GDP,学术泛化,量化考核等等惹的祸。其实,学术、学者是非常专门的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行当,不需要什么人都去做;不是什么文章都算学术成果,什么人都要去发C刊,发学术文章。泛学者化或伪学者化、泛学术化泛论文化等现象泛滥正在降低学术的门槛,毁损学术的尊严和价值。真正优秀的学者是以学术为生命,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百年华师历史上的大师级学者钱基博、张舜徽、韦卓民、詹剑峰等人都是这样。

 

我们还是回到学术评价,回到C刊评选最重要的依据——影响因子。《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姚申总编辑在最近一次会议上讲到评价问题,我深以为然。他说,人文社科评价应跳出“影响因子崇拜”,把国外自然科学评价方式应套到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上危害极大。我不是“酸葡萄心理”,因为我们文科学报影响因子一直比较好看,有时候还很好看,各种排名也比较靠前。我的博士生说我们华师学报本来很高影响因子最近又上升了0.3个百分点。但我还是认为这种影响因子崇拜,严重妨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我这个发言不算是致辞,说点大白话、大实话,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商榷批评。我们这个华中学术传播论坛,打算每年举办一次,以后主题会更加集中一些,切口会更小一些,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对学术传播、学科发展、期刊建设有点推动。

 

最后,祝各位代表在武汉、在华师期间,旧雨新知交流,有所收获,轻松愉快!再次谢谢大家!

年终总结,谈博士毕业对论文的要求

喻海良,2014-12-19

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也算是一个有“科研积累”的人,在我们领域,学术论文发表应该是比较强了。然而,和身边的一些高手相比,我依然很“弱”。在卧龙岗大学,比我强的同龄人也是大有人在。过去三年连续申请了ARC DECRAFUTURE基金,在个人学术积累评分方面,开始两年还算中上,但是去年被评到中流水平。应该说,不是我弱,而是身边的高手太多。比方说,我们组现在的刚刚博士毕业的小孩,也都非常强。课题组今年毕业的博士中,有两个人分别拿到了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JSPS Fellowship。如果没有两篇拿的出手的论文,他们是不可能拿到这些岗位的。

很多人说,国外大学博士生毕业是不看论文的。下面结合我在卧龙岗大学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对博士生是否应该发表学术论文的看法:

1)博士研究生是否发表学术论文应该和他的研究课题、方向挂钩。对于基础性研究课题,做出好的成果,如果不发表出来,还是很可惜的。然而,对于工程应用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会大很多。此时,应该考察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个设计或者方案,或者解决一个具体的难题。我想成果是多方面的,不应该仅限于学术论文或者专利或者奖励。我们组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博士,他整个博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然而,他现在是我们课题组的中坚力量,课题不断。原因是他在博士期间自己搭建了卧龙岗大学第一个计算机服务站。他在编写了大量的程序,而这些东西课题组的老师知道,但是都是不可能发表的。

2)博士生发表论文,不能够要求都见刊或者被录用。正常情况下,攻读博士只有3年时间。在第一年是学习文化课、文献,初步接触实验室课题,准备第一年开题。到第二年下半年才能够有很好的数据,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如果运气好,一篇论文投稿之后很快就会被接受了。然而,如果遇到极端期刊,可能会拖很久。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修改8次终被录用》,罗德海老师曾经有一篇论文被折腾7年才被录用在我们课题组,最近一年毕业的几个博士,每人都有两篇领域内的期刊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突出一些的博士,已经发表十多篇论文。然而,并不是要求他们的所有论文投被都已经被录用了,或者见刊了。而是通过导师的把关,已经投稿了或者已经“可以”投稿了,这样就可以写到发表记录里面。

 

3)是否发表学术论文应考虑博士生本人自己“设计”的发展去向。在澳洲,如果想留在学术界,如果不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也自认为学术水平还可以,发表的论著也很多,但是就我现在的情况都发展非常艰难。他们有人说,美国的要求更高。我查看过一些美国教授的发表记录,无一例外,都是“牛”。所以,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后,想继续留在学术界,那是必须努力发表一些优秀作品的。对于这些人,学校不做要求、导师不做要求,但是他们自己会做要求。课题组那两个刚刚获得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JSPS的博士,他们分别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优秀论文。然而,如果一个人博士毕业之后,希望进入企业工作。他将来很可能都不需要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也因此,培养他们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理念更为重要。我们课题组有一个企业资助的博士生,她没有发表很多期刊论文,但是,参加了大量工业界的会议、展览,并且写了大量的季度进展报告。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