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山西讯(张大迁 李惠建 报道 通讯 聂俊辉)
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员工们每年都在一起包粽子迎端午。
绛州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它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1986年,山西新绛县版画艺术家蔺永茂与其子蔺涛开始着手开发挖掘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精心研制,终于使失传数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放光彩。蔺氏父子生产的绛州澄泥砚由于“烧造最好”,荣获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其精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父子二人也双双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06年,“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砚台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如今蔺氏父子的绛州澄泥砚已成为代表运城、代表山西、代表中国的文化名片和文化使者。名人、名牌、名品,蔺氏父子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嘉奖,但在年轻的蔺涛看来,为了弘扬绛州澄泥砚这个传统的民族工艺,还要走名产的道路,“名人、名牌、名品,再加上名产,才能再造古澄泥砚的辉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蔺涛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代工艺美术制砚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代人挖掘国粹
蔺涛原本是一名教师。踏入此行,完全是受父亲的耳濡目染。
父亲蔺永茂,1940年出生于山西省新绛县光村,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蔺相如就出生于此地,蔺氏子孙繁衍至今。新绛县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民间艺术繁盛,一直就是晋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蔺永茂生长在如此浓厚的古老文明与艺术之地,自幼就在美术绘画方面很有天份。
1976年,他就读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在正规教育的熏陶下,理论知识与艺术创作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1984年,他出任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在任期间,广泛接触了绛县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尤其是绛州澄泥砚的文化,总在他的心间挥之不去。
绛州澄泥砚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跻身中国四大名砚之列,在中国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四大名砚中,唯绛州澄泥砚为陶制品,且以古朴的造型、细腻的纹理,以及质坚不燥、滑而不腻、温润如玉、色泽多变、贮水不涸、历寒不冰的优良品质,受到广大文人雅士的一致推崇。《西清砚谱》乾隆自序中记载道:“澄泥砚主要产于山西绛县,用纱囊浸于汾水中流集的纯细之泥,烧制为澄泥砚,产量之少,远逊于石砚,故传世的真正澄泥砚极少难得”。《新绛县志》中也提到,“按绛州出澄泥砚,‘山西通志’及‘绛州日志’均载及之,可知澄泥砚确为绛州所出,唯在今日,无制之者,盖其法早已失传矣”。
同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依旧是风光无限,但绛州澄泥砚只能委身于历史之中,成为尘封的往事。每次触摸到这段历史,蔺永茂心里就不是滋味,于是他立志要使绛州的澄泥砚走出历史,重放异彩。
要想恢复传统的绛州澄泥砚谈何容易啊!工艺绝世300年,现有的史书记载少得可怜,但这些都不能阻止蔺永茂的决心。从1986年到1989年几年间,蔺相如开始搜集资料,横跨文物、文化、考古等几大领域,现有的知识不够用,他就一边学习一边研究。
当时,毕业于稷山师范的蔺涛在县城当美术教师,在父亲的多次鼓励和召唤下,他放弃了城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乡任教。父子俩开始携手探研绛州澄泥砚。
六年奋斗
“绛州澄泥砚”利用汾河湾得天独厚的采泥场,经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时一年多方可问世,故产量稀少,价值极高。但这项高深精绝的制砚工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却失传了,蔺涛告诉记者,当时抢救这一民族遗产的工作进展难度较大,首先是资料奇缺,流传下来的古书记载中,不论是记录还是整理的文字,涉及到制法的细节方面均无详细的交待。比如说剂量、配方、生产场景都无具体阐述。与此同时,可供研究的实物样品太少了,没有那么多的研制样本,加大了研究的难度。
蔺永茂千方百计地查寻资料、搜集图片和书籍,点点滴滴的线索都不放弃,一句话、一张图都要反复推敲、潜心研究。因为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复杂,要历经采泥、过滤、沉淀、制坯、烧干、着色、雕刻、焙烧、细腊、抛光等几十道工序,集绘画,雕刻、篆刻、文学、书法、物理、化学为一体,这么多的内容与知识,每一样都要从头学起,亲自试制。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都有基础的理论和技艺代代传承,而绛州澄泥砚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填补一个空白,蔺氏父子付出的巨大心血可想而知。
蔺涛说,那些年全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持着他们走下去。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费用外,全部投入到大量的试验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精神上的追求和探索却是永无止尽的。
当年的试制过程蔺涛至今记忆犹新。制作过程中有采泥与焙烧两个重要的工序,采泥颇费功夫,据《古玩鉴赏投资指南》中介绍,首先把绢袋放在汾水中,经过一年时间,层层过滤后的细泥装满袋中,这种泥质地纯净而细腻,是制作绛州澄泥砚最好的材料。为了采集最好的原料,蔺涛随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到河水里作业。焙烧工艺与古代砖瓦及陶器的制作相似,也是制砚的关键之处。他们请教了许多师傅,选择合适的烧窖场地,一遍遍地试制,终于掌握了制作绛州澄泥砚材料中的物质成份和焙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991年,在经过艰苦的开发、挖掘、恢复和创新工作后,断代几百年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重新问世,此项成就不仅享誉三晋,而且一时名震海内外,蔺氏 父子终于实现了当初的理想,使绛州澄泥砚名正言顺地回归名砚的队伍。
名品,更要实现名产中国四大名砚,
新生的绛州澄泥砚继承了传统的工艺,丝毫不逊于古代澄泥砚。澄泥砚的质量可以从颜色上加以鉴别,鳝鱼黄为最佳,绿头青次之,玫瑰红又次之。现代的绛州澄泥砚又有所发展,烧出了黄、红、绿、青等颜色,而且雕琢细致、纹理缜密细腻,发墨如油、墨汁不干,深受书画大家的喜爱。在造型上,蔺涛和父亲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艺术功底和创造力,在澄泥砚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既不失传统的古香古色,又结合了现代元素,做到了雅俗共赏。
2006年8月,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砚台行业里的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而且砚类产品另外还注册了四个商标,分别为“汾水”、“古绛”、“绛人”、“蔺氏”。从名品到名牌、再到名人,似乎一切都拥有了。但蔺涛认为,如果想继续把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和继承下去,就必须实现“名产”。
同为中国四大名砚,从事端砚设计、开发与生产的有1万多人,而绛州澄泥砚只有以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为龙头的几家企业,目前,蔺涛与妻子解玉霞挑起了绛州澄泥砚的发展重担,解玉霞主要从事新砚设计开发工作,一些学徒和员工共同组成了30余人的团队。虽然在整个澄泥砚行业中已经是最多的人数了。但和端砚相比,生产规模还是比较薄弱。
制砚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却不平衡。长度在八九公分的泥砚,出窖率最高。20公分的成功率要稍逊一些,30公分的泥砚,200件成品中值得保留的仅有2~3%。所以精湛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产量。在不断摸索出一套采泥、加料、雕刻、焙烧等较为完整的工艺后,澄泥砚胎的厚度由原来的3~5公分,提高到6~8公分。历史上留下来的澄泥砚长度在30公分的,就算是稀罕之物。现在30公分以上的澄泥砚虽然产量不多,但每年还是有数十方留世。
蔺涛认为,山西许多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因为许多原因,始终局限于家庭式的手工生产,只能走单一的工艺品线路,走不上市场也就失去了市场。有的工艺仅靠一些老技师苦苦支撑,或只流传在几个徒弟手中,很少被外界得知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的传承都很难保证,又怎么走向产业化,产业又怎么能做大、甚至做强。
现在,蔺涛正在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做强、做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把澄泥砚的生产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根据绛州澄泥砚的传统文化和目前的市场情况,他细分了绛州澄泥砚的市场,一是纯粹的艺术精品,为收藏和留世而精工细作。二是针对高精端市场,专为企业或个人设计专用的礼品砚。比如专为中国汾酒集团设计制作的企业文化专用砚品—— 自称臣是酒中仙砚;为曲阜孔庙、北京文庙设计制作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魁星点斗砚,都是结合企业文化为企业量身打造的礼品砚,不仅在质地、色彩、雕刻、质量等制作工艺方面再现古砚的风采,而且在设计和造型方面立意巧妙,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三是面向旅游市场。几年来,他们为省内外的风景旅游点设计了数十款精美的绛州澄泥砚,这些澄泥砚完全是市场化产品,旅游纪念味道十足,价格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