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对高考造假事件,仅查明事实真相远远不够

发布时间:2020-06-11      来源: 检察日报    点击:

高考“落榜”16年后,心怀大学梦的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原来,16年前,她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出身于贫困农家的她命运由此改变——自以为高考落榜不得不外出打工,并且受碍于学历,16年里辗转多地辛苦谋生(6月10日澎湃新闻)。

 

造假者是什么人?通过什么方式冒名顶替?学校和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发现?对于这些疑问,陈秋媛至今未得到解释。“我们希望能够有个调查结果,并且能得到顶替者的解释和道歉。”陈秋媛的丈夫说。

 

高考是庄严而神圣的,也是迄今中国涉及面最广、最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它牵动着每一名考生的前途、梦想,甚至命运,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当事人对调查结果的期待,正是公众对高考公平公正的期待。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及时查明事实真相,尽早还被冒名顶替者一个公道,不仅是对当事人的安慰,更是对高考公平公正的捍卫。

 

然而,笔者搜索发现,陈秋媛事件并非个案。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杜绝类似事件发生,仅止步于查明事实真相、还被冒名顶替者以公道,是远远不够的。

 

是操作上的漏洞,给冒名顶替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杜绝高考造假,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考各环节的相关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和杜绝因机制不健全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疏漏。比如,借助大数据联网、人脸识别等信息化设备和手段,让靠篡改身份信息造假的人在强大的科技面前无处遁形。

 

是利益输送,给冒名顶替者提供了“绿色通道”。早在11年前,湖南考生罗彩霞揭开自己高考成绩被冒用、身份信息被顶替的黑幕后就发现,冒名顶替者的父亲正是利用“人际关系网”打通了一道道关卡。因此,杜绝高考造假,不仅要严惩造假者,还应顺藤摸瓜,挖出并斩断隐藏在造假者背后的利益链条,加大对“开灯放行”者的曝光和惩罚力度,增加他们违法违纪的成本和代价,从而铲除高考造假的权力推手。

 

公开是最有效的防腐剂,监督是最牢固的防火墙。杜绝高考造假,还应进一步畅通各个高考招生渠道,借助互联网,真正实现信息公开透明,让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操作都有迹可循。同时,在考生中加大普法力度,讲明高考造假的危害,增强考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家长和社会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监督高考招生工作,对违纪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曝光及时查处,在全社会形成对高考的敬畏,在文明高考、守法高考、规范高考上达成共识,彻底挤掉造假者的生存空间。

 

延伸阅读:

➤ 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山东冠县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

 

 


来源:检察日报
文字:杨   波
编辑:刘   茜
监制:杨   柳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