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特朗普表示,美国财长姆努钦和贸易代表莱希泽将在数日内率代表团前往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
不过,此行成果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如此前有专家所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问题背后,有可能是美方全面对华策略的调整。
今年2月份,美国前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与前副总统拜登的副国家安全顾问雷特纳,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重估算:北京是怎样让美国期望落空的》的文章。文章虽然不似特朗普政府的《国安战略报告》般"咄咄逼人",但其行文,同样以美国视角审视中国的发展道路,并对此表达出"失望"。阅读此文,也能看出目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逻辑。
侠客岛对此做了翻译和摘编,分享给大家。
综括
"美国一直期望能够决定中国的进程,但是总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为此,文章从两个维度举了例子:
二战后,美国派特使乔治·马歇尔前往中国,期望两党达成和平协议;朝鲜战争期间,杜鲁门政府期待阻止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越南战争期间,约翰逊政府相信中国会限制在越南的参与。但在这些事情上,中国都让美国很"失望"。
尼克松政府也曾对中国下过乐观的赌注。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与中国友好,可以在中国和前苏联之间设置障碍,让中国更亲近美国。总之,美国人认为,凭借美国的实力和霸权,美国可以把中国塑造成为一个让美国喜欢的国家。但是历史证明,华盛顿对自己实在太过自信。
一言以蔽之,无论美国祭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没能如其所愿地改变中国。具体地,文章将之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论述:经济、霸权、挑战国际规则。总的来看,可以分为政治和经济两部分。
经济
在市场经济领域,美国对中国的"幻想"是直接而迫切的。段落第一句话即道出了真相:美国希望以加强与中国的商业合作为契机,促进中国经济的开放和自由化程度。
比如,从1990年代小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美国就认为,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改革至关重要。因此,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帮助中国改善与外部世界的贸易状况,包括2001年支持中国加入WTO,2006年从启动与中国的高端经济对话,并且在奥巴马时代与中国建立了双边投资协定。
由此,两国的双边贸易额从1986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780亿美元,增长了超过30倍。
然而,这种仅有贸易额的增长,对于美国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还期待,中国能够进一步加强经济改革。但在作者看来,中国完全没有做到他们预想中的经济改革,比如"没有履行入世承诺",过多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对国企支持力度太大,没有对外企一视同仁。
不仅如此,他们还引用了去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一组数据,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企业认为中国政府对他们不够友好,百分之六十的企业对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没有信心。
政治
政治领域的所谓"期待"自然更是落空。
文章称,过去美国一直对中国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是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变得更加富有,那么其政治民主化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政府在完全保留其政治体制既有特性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机遇,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这,反过来又加强了他们自身的执政合法性。
更让美国感到危险的,可能还是中国的一系列国际战略。
在文章看来,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参与伊朗和朝鲜问题的斡旋;另一方面,中国建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且,中国还明确表示,这些机构要建立自己的价值准则,区别于现有的、美国和欧洲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