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日报:房子比房价更值得关注 应该回归本质

发布时间:2015-06-11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要刺激改善性需求,开发商们必须重新关注房子本身,让房地产回归“房”字为先的本质

 

畅想一下回家的场景:车入地库,小区电梯自动下降等候;无须掏钥匙,进门只需要人脸识别,入户时灯光自动点亮,家中温湿度立即调节到最适合你的舒适度,娱乐系统根据你兴趣提示最新节目,餐厨系统则根据你一天摄入的卡路里和营养结构,测算提供晚餐菜谱……

 

这不是美国科幻片里的未来世界,而是当下中国房地产界正在烹制的热门大餐——智能家居。刚过去的5月,楼市回暖迹象明显,但房地产大佬们并未放慢转型突围的脚步。万科、方兴、华远、保利纷纷拥抱“互联网+”,打造从住宅到社区的“智能管家”。如今,房地产业创新升级已经从概念落到实际项目,真有点既“喊破嗓子”又“甩开膀子”的味道。

 

“穷则思变”,去年楼市深度调整给长期“旱涝保收”的房地产商们敲响了警钟。过去十几年来,百姓长期积攒的购房需求集中爆发,而住宅建设周期又相对较长,造成了市场的供不应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房价超越地块特点、房屋功能、配套服务等成为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交易要素。然而,当中国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套,全国待售住房面积还有6亿多平方米时,“拿地为王”“高周转”这些很实用、用惯了的生意秘诀恐怕很难再是行业成长的不二法宝。去年,打折楼盘并不少见,像温州等地甚至出现了“腰斩价”,市场反应却是波澜不惊。可见,供求关系一旦扭转,价格战也不太灵光了。

 

换言之,当中国住房市场从绝对短缺迈向供求基本平衡、局部过剩的阶段时,百姓的需求不一样了,行业成长的动力必然转换。过去,大家追求住上自己的房子、住上大(板块楼盘、地图选房)房子。现在多数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住房,价格再优惠也很难低于当年的购房成本,更何况随着土地资源约束加强,未来置地成本不可能降低,哪个精明的商人也不愿意“赔本赚吆喝”。因此,要刺激改善性需求,开发商们必须重新聚焦房子本身,让房地产回归“房”字为先的本质,提供真正宜人、便利的居住环境和更舒适、个性化的住宅空间。

 

对未来市场而言,房子比房价更值得关注。开发商们现在拥抱“互联网+”本质上就是通过大数据,打造更宜居的住宅。这种努力不仅是创新,更是在补课。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小到电视、手机,大到汽车、火车,中国的工业产品的代际更迭,让百姓得实惠,更支撑了中国市场持续的高速增长。可我们十几年前造的房子和如今的相比,除了高度、外立面有变化,没有本质差别,甚至一些粗放的质量问题仍然屡见不鲜。改变行业现状,掌握颠覆性创新,提供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产品,这是从短缺经济迈入买方市场后,产业二次飞跃的空间,更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房地产业绕不开,也躲不过。

 

或许今天很多人还看不懂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但是,守旧者亡,创新者生,这是所有行业的金科玉律。如果互联网能让房子更合我们的心意,不管开发商们进行怎样的营销,我们都不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