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孟晓苏:不把房地产重新启动起来,国民经济还会低迷

发布时间:2015-09-04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点击:

 
孟晓苏。
图|受访者提供
师从厉以宁的孟晓苏曾担任中房集团董事长,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他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观察。
 
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的是,孟晓苏认为,不把房地产重新启动起来,国民经济还会低迷。
 
“前几年全民似乎都把房地产看作洪水猛兽,一定要打压,整个社会舆论让人们有所顾虑,不敢再说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这种真话。我认为中国经济不应过早放弃原有的主导产业。”
 
今天推荐《孟晓苏:不把房地产重新启动起来,国民经济还会低迷》,由本刊记者王全宝和吕天琳采写。
 
——星星君
 
孟晓苏:
勿将房地产视为洪水猛兽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全宝 文|吕天琳
 
(本文刊登在第722期《中国新闻周刊》)
 
孟晓苏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厉以宁门下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经担任中房集团董事长,并创办了幸福人寿,当前任职中房集团理事长、上海人寿监事会主席、汇力基金董事长。作为一位“科班出身”并深耕企业的经济界“大咖”,他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观察。
 
“我不主张把主引擎熄了火
再去另搞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孟晓苏: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是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新的增长点实现转型和升级。
 
就像改革不能停顿一样,经济结构也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但是在经济转型中不能忽视的是,要强化需求导向才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才能有效发展实体经济。这些话都是源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但问题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与之关联的新的主导产业。
 
我认为在中国经济没有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不应当过早放弃原有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现在需要的是“启动双引擎,实现双中高”,其中包括传统产业的启动与升级。
 
近年来,经济思想的迷失源于“十年调控”,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抑制了内需。特别是通过“限购”抑制居民住房需求,使得一百多个相关产业陷入困境。在限购房屋造成城市空间不能有效扩大、城市里汽车塞满之后,又要抑制全社会的购车需求,结果把两个经济增长点都弄熄火了。主引擎熄火后,只好靠人拉肩扛推着中国经济向前走,这当然会很累,而且会减速。所以,要重新点燃主引擎,中国经济才会恢复增长活力。
 
我们需要鼓励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需要时间,从技术创新到形成新的产品、并且让市场接受这些产品更需要时间。我们需要提倡经济结构转型,但是这种转型需要过程,而且有可能是痛苦的过程,因为要扬弃、要淘汰,需要经历阵痛期,还可能出现反复。在创新和转型方面我们不能空谈,必须实实在在地推进。而在这个阶段,如果失去了本来拉动经济的房地产和汽车等作为主引擎的作用,国民经济就会显得拉动力不足。
 
我不主张把主引擎熄了火再去另搞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需要启动原主导产业与新产业这两个引擎,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已经基本结束的观点?
 
孟晓苏:首先我不认为排浪式消费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说法,是国务院发展中心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词汇,形象反映了中国居民集中购买“老三大件”“新三大件”,一浪接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的消费特点。这实际上是在人民群众同步富裕的过程之中,在同一时期之内需要集中消费同几种消费品,这就形成了排浪式的消费特点。
 
我认为这种排浪式消费并没有结束。城镇化过程中又有将近4亿的农民要进城,棚户区改造本身既要建设低端住房,又需要把城市中心的棚户区拆掉后,建设高端楼宇以平衡财政,这都是需要由房地产行业来做的事情。
 
李克强总理说,以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推动经济发展。现在(国民经济)能够保持7%的增速就已经很难,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缺少主引擎的拉动。我认为如果主引擎重新启动,中国经济发展恢复到中高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新闻周刊:是否也是因为金融在推动实体经济方面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孟晓苏:这一轮的产能过剩,是前些年重拳打压房地产和汽车消费的正常发展造成的。如果金融积极进入到制造业,但制造业卖不动产品,生产的是过剩产品,那对金融业是多么大的风险。
 
最近我们也参与了一些钢铁厂的救助工作,他们本来业绩是很辉煌的,主要产品是螺纹钢、线材等建材产品,但现在卖不出去,救助起来很难。这些工厂在申请贷款时,即使有政府出函作保,也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原因是他们的产品卖不出去。
 
是否可以号召居民都来直接购买钢材、水泥、有色金属产品呢?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把这些中间产品通过房地产投资,把它们组成一个个房子,然后老百姓再以购买住房的形态实现投资与消费,这样就可以买走凝固在其中的大量钢铁、水泥等产品,还要继续购置装修、家具、家电等产品,以使房屋能够使用。城市扩大了居民就需要购买汽车等代步工具,随后老百姓再以交通付费的方式,买走埋在高速公路下和地铁、高铁里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就是这样被最终消费拉动起来的。
 
前段时间,“一带一路”的概念让钢铁股又火了起来,出现了钢铁价格破底、钢铁股票涨停的怪现象。但目前“一带一路”多数项目还没有签约,股民把愿景当成现实。就实际拉动力来说,它不如启动房地产业拉动相关产业来得实在。
 
“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催生了股票的增长,许多人把预期当成现期,把“光柱”当成实柱爬了上去。现今政府按着开关的手不敢松,生怕一关它就掉下来。
 
如何让经济扎扎实实地向上走呢?这就需要把“爬光柱”变成“攀楼梯”,要用实体经济发展与上市公司盈利的业绩,让股市在踏实的前提下节节升高。要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就要考虑扩大外需和内需,而内需又分为投资和消费。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政府已做了很多,地方债的堆积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更有效的发展要更多依靠消费,特别是要“鼓励大众消费”“稳定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这些说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之中。
 
“整个社会舆论让人们有所顾虑,
不敢再说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这种真话”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是否想通过近期的股市来拉动经济增长?
 
孟晓苏:股市是在无意中被掀动起来的,前一段时间的上涨是预期催生的,是大家对未来有信心的表现。股民对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是,“一带一路”会带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外投资的发展,“互联网+”会带动经济结构快速转型,所以许多相关的股票就涨起来了。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就剩股市这一个亮点,所以我认为要维护股市。一旦这个亮点消失,中国经济就会有更大的麻烦。而维护住这个亮点,光靠给手电筒充电是不够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政府救股市?
 
孟晓苏:政府出手救市,这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的政府是有这个能力的。我支持救市,但是我认为,真正要做的是让股市走稳,而不是让它随着预期即靠“讲故事”而急起急跌。我曾经预言,股票在下一轮牛市中能攀上一万点,原因在于我相信“上台阶理论”。
 
第一个台阶,是政府加大投资,缓解经济萎缩。譬如1998年政府投资7千亿元,带动社会投资与贷款3万亿元,就有效拉动了经济发展。现在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对于缓解经济萎缩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个台阶,是楼市率先启动,带动经济发展。在政府投资拉动之后,2000年起靠房改与住房商品化启动了楼市。现在限制楼市发展的政策已经基本取消,今年二季度以来楼市已逐渐恢复正常发展。它的重新启动可以形成更大内需。
 
第三个台阶,是需求拉动生产,企业再现生机。在这个阶段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会从普遍低迷变成全面向好。在上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它发生在2003-2005年,那个时候大家都说中国经济好得不能再好,中国股市糟得不能再糟。那时所有相关行业都火爆起来,产能过剩局面彻底扭转。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业的拉动。如今这个阶段还没有到来,它有待于内需特别是消费的进一步启动。
 
第四个台阶,是股市结束低迷,逐渐进入牛市。上一轮经济发展周期走到了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之光照亮股市,股市开始发力,出现节节上涨,在2007年冲到了6124点,这是上到了第四个台阶。如今还没有到这个阶段,人为激励股市过早上扬,可能会延长这个时期的到来。
 
这是我的“上台阶理论”,就是股市繁荣一定是要依靠实体经济的业绩。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让上市公司的业绩辉煌,然后股市才能踏实和冲高。最近七年来股市的长期低迷跟打压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有关,看起来是只是打压了一个房地产行业,实际上恰恰是扼住了国民经济的咽喉,堵住了诸多制造业的市场和服务业的生计。多年抑制内需的后果,就是制造业再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国民经济增长乏力。
 
房地产关联一百多个产业,这句话是当年朱镕基总理说的。后来我们发现比一百多个还多。政策打压房地产消费,使扩大内需的设想流为空谈。
 
前几年全民似乎都把房地产看作洪水猛兽,一定要打压,不管它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多重要。结果让经济发展进入下行通道,直到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想办法去人拉肩扛,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整个社会舆论让人们有所顾虑,不敢再说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这种真话。
 
中国新闻周刊:对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孟晓苏:我的看法是,不把房地产重新启动起来,国民经济还会低迷。特别是上市公司,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市场销路要靠内需的支撑,而内需则主要是靠房地产等主导产业的拉动。
 
前几年的调控,一方面说打压住房价格要到它降下来,让人们对购房没有好的预期与信心;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城市房屋限购政策的施行,使开发企业纷纷“逃离北上广”,限购政策诱导企业都去“不限购”的三四线城市开发房屋,使得现在三四线城市房产过剩。这些都是错误政策引导的结果,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前些年错误调控所带来的后果,避免这类糊涂观念继续妨碍经济发展。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都是“信心经济”。去年有一段时间老百姓都不愿买房,原因在于房价下跌悲观情绪的弥漫。前年的“国五条”让一线城市居民看到,房价肯定要涨,所以蜂拥去购房,造成房价越调控越快速上涨。房价的或上涨或下跌的预期直接影响居民购买心理,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信心经济”特点。我统计了今年的数据,1~7月份,全国城镇新房平均房价上涨了8.7%,其中北上广深上涨得更多,尤以深圳前海和北京通州为甚。楼市回暖对于购买者信心回归,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股市也是信心经济,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什么状态能让股民相信股票不跌了?涨起来才让人相信不跌了。其实楼市和股市一样。★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