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用“头版下半部分通栏,转2版整版”的强势版面,发表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一文。
文章以《人民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权威人士”的方式展开。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毫无疑问,这篇文章传递了最高层对经济形势的看法。
好了,让我们看看这篇雄文对中国楼市传递了什么信号。
在这篇文章里,4次提到了房地产,可见高层对这个行业的重视,4次的原文分别是: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去库存明显加速。
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
此外,这篇文章还两次提到了“楼市”,一次提到了“房子”,原文如下: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宏观政策,尤其是管理层对货币政策、杠杆率的认识,关系到楼市的发展。文章中提到的下面几段话,也值得高度重视:
在现实情况下,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我的分析如下:
1、这篇文章两次提到了“房地产泡沫”,一次带有假设性质,一次带有陈述性质。可见,高层认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具体在哪里?当然是出台了调控措施的深圳、上海、北京、苏州、南京等城市。
2、这篇文章明确提出“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反对加杠杆,并直接提到了“不能通过加杠杆给房地产去库存”。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要求“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
3、这意味着三个转折:第一,货币政策出现了转折,不会过度宽松;第二,对房地产的看法发生了转折,开始防范房地产泡沫;第三,对“杠杆”的看法有所变化,中国居民家庭杠杆率不高,有加杠杆的空间,但现在提法也有所改变了。
4、这意味着,房地产的热度会有所下降,“去库存”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
对于大宗商品来说,周末有一个较大的利好:美国非农数字大幅低于预期,这使得美联储在9月之前加息的可能性极小。本来,大宗商品今天应该有所反弹,但这篇文章改变了市场基调。于是我们看到,今天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里跟房地产、基建有关的期货品种几乎全军覆没;在深沪股市,煤炭、有色、钢铁跌幅居前,房地产板块也出现显著下跌。而上证指数也大跌70多点,失守2900点。
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文章还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换句话说,它是一篇深化改革的宣言,是一个号召大家耐心过冬的宣言。试图制造资产泡沫,并通过泡沫获利的人,恐怕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