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治疗“网瘾”症需由“内”而“外”

发布时间:2017-07-24      来源: 感谢作者赐稿    点击:


近日,一款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躺在了风口浪尖,饱受口诛笔伐,成为了当下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洛阳亲友如想问,我在打农药”。因此,有人质疑,《王者荣耀》是荣耀还是毒药?甚至认为它“陷害”了青少年的一生。
诚然,过度沉溺网络游戏致使患上“网瘾”症的群体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过度沉溺网络游戏不仅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耽误了学习,网友的“陷害一生”的言论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完全归罪于网络游戏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青少年患上“网瘾”症很大部分源自于幸福感的缺失、互相攀比的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包括成就感、自信感、安全感、被关心的幸福感、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等等。若是不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他们只能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替代品,在游戏中寻求胜利的成就感、自信感,也有了与他人交谈攀比的资本。这是一种扭曲的成长状态,我们应该找准根源,对症下药!
家长需自省己身,转变思想,端正心态,从“内”做起。家长一方面应该树立榜样力量,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当“手机达人”,不玩游戏,创造绿色、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陪伴孩子,多与其谈心,时刻关注孩子身心状况,正确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虚拟网络的诱惑时有一定的判断力。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家长应该多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学习时间之外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甚至运动,以此扩大孩子视野,增强其体魄。
修好“内”功,再辅以“外”功,“内”“外”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抑制青少年的“网瘾”症。青少年“网瘾”症多体现于沉迷网络游戏,笔者认为,游戏开发商不仅要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更要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实行实名制注册,未满16岁一律不得进入游戏,满16岁未满18岁严格限制游戏时间。当然,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做好监督责任,与孩子“君子协定”,只能在规定时间内玩耍,并且技巧性地引导孩子自觉遵守。
笔者认为,一味地禁止青少年“触网”是不现实的,甚至于说信息时代,网络就是他们的童年,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不如转变思想,正确看待,多方积极引导,让互联网带给青少年的是有趣、有益,而不是有毒!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