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萧然
即使妈妈月收入3万元,也难以承受孩子的教育费用?
近日,一篇名为《月薪3万,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成为朋友圈的热文,文中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晒出了一张令人咋舌的补习账单:游学(10天20000元)+阿姨(5000元)+钢琴(2000元)+游泳班(2000元)+培训班(6000元)=35000元。
账单一出,共鸣者众:孟先生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补课的儿子,四年共花了50万元,甚至有网友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课外培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次价格不菲的花费还是触痛了网友的神经,媒体对于这种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付以巨款来报各种培训班的现象称之为“烧钱式教育”。
对于“烧钱式教育”,网上褒贬不一。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于家长的焦虑和攀比心理;有媒体撰文称这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对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唤,对应试教育僵化教条化的批判;还有评论员把板子打在培训机构上,指出这是培训班的炒作,是资本对情感的绑架,是一些民营学校和民营机构的精心合谋。
客观理性来看,教育是一项投资,而投资就意味着付出,从这个角度来讲,为教育而“烧钱”在所难免。需要警醒的是一些家长的教育焦虑,一些家长超负荷地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据悉,有孩子一天要跑5个培训班,这难免有些超出常规。
这些家长首先应该对所谓“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要有清醒的认识,人生并不是一场短跑赛,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也并非金钱、地位这两个指标,即使你家孩子赢在起跑线,如果不坚持学习,也可能会输在终点线上。
其次,社会也需要反思,义务教育推行了多年后,为何教育费用却在逐年攀升,除去培训费用本身的上涨外,这里面是否还有一些其他外在的因素?教育在减负的同时,是否也有为了减负而把一些分内之职推向市场的可能?进而促使家长不得不求助于各大培训机构。
客观而言,把各种培训机构一棒子打死显然有失公允,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就是通过价格因素配置资源,从而实现供需平衡。
从未来来看,社会培训市场只会越来越庞大,而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概也会“水涨船高”。也就是说,各种培训机构的收费只会越来越高,“烧钱式教育”大有不可逆之势。
市场上诞生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机构,人们可任选一种机构来提高自己,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关键是要量力而行。前年的一份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教育培训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1.2万多亿元,相当庞大。而培训机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收费更是从几十元到万元不等,面对上述妈妈3万元的账单,有网友就表示,如果随心所欲,别说3万,30万也撑不成一个暑假。
家长关键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以及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来合理地选报培训班。钱可以“烧”也可以不“烧”,以及“烧”多少,选择权还在各位家长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