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网传一份盖有“苏圩镇人民政府”红章的公告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政府将于6月底前把前述补贴款发放到位。落款时间为6月16日。
但2.79元/亩的补贴标准引发争议,不少网友认为补贴金额太低。
网传的盖有“苏圩镇人民政府”红章的公告
17日上午,媒体从苏圩镇人民政府获悉,前述公告属实。当地今年先后出现倒春寒、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正处于生长期的西瓜田受灾较严重。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情况,对受灾农户进行补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财政资金有限,所以补贴款较少。
苏圩镇人民政府一位分管此事的负责人介绍,前述补贴政策和标准是上级单位下达的,“补贴多少,是上级单位定的,基层负责动员申报”。该镇已经传达这一政策内容,并号召村民主动申报。
对于此事,网友纷纷吐槽:
“纯属笑话,西瓜受灾,补助一瓶矿泉水”
“滑天下之大稽,准备的材料及复印件的钱都不止2.79元”
“早上坐公交(2元)去镇里领钱,复印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2元),提供西瓜种植面积证明(共2亩地),两亩地共领取5.58元,回来路费两元,我去干嘛呢?”
……
当地政府表示公告属实。当地今年先后出现倒春寒、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正处于生长期的西瓜田受灾较严重。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财政资金有限,所以补贴款较少。镇长坦言,这是一项惠民项目,作为政府,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村民。
据该镇政府统计,今年该镇西瓜种植面积约为6.3万亩,不同程度的受灾约有4.4万亩。目前,已经落实农业生产救灾12万余元资金,该区正积极申请追加资金,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江南区委宣传部方面介绍,苏圩镇也在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据统计,苏圩镇第一批产业(包括西瓜种植)奖补共454户,奖补资金197.0259万元,3月底前已拨付到村民账户。第二批产业(包括西瓜种植)奖补298户,奖补资金59.88783万元,计划6月底拨付到村民的账户。
苏圩镇政府一位分管此事的负责人曾介绍,受自然灾害影响,正处于生长期的西瓜田受灾较严重,所以补贴瓜农。但因为财政资金有限,所以补贴额度较小。
17日晚,江南区委宣传部再次回应称,目前已经落实农业生产救灾12万余元资金,该区正积极申请追加资金,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至此,这一被网友定义为“变‘补贴’为‘倒贴’、变‘惠农’为‘糊弄’”的事件暂时划上了句号。但是,当地政府“好心办砸事”也提醒基层干部,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特别是在“拍板”作决策时,一定要避免走进“误区”。
误区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思维在决策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决策者只考虑单一影响因素和单一目标,缺乏系统意识和整体思维。
每亩瓜田补贴2.79元,完全不够农民申请这笔钱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许想出这个主意的领导,确实知道当地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钱,只能“聊表心意”“意思意思”。可是,就这点“心意”,对灾民也毫无益处。因为这分明就是“亏本买卖”,如果他们要申请和领取这些“补贴”,就必须“倒贴”更多的成本。因而,导致把帮助灾民的“雪中送炭”的工作变成了一场折腾。
好的决策需要决策者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性治理理念。充分考虑决策过程中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平衡,决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的平衡,局部决策效益与整体决策效益的平衡,更为关注决策方案的反向论证,对不确定性因素予以充分考量。同时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充分考虑到与以往和现行其他决策的衔接与相容。
误区二:封闭主义
封闭主义思维在决策过程中的典型表现是关起门来决策,如决策前不愿意深入基层和决策的利益相关方当中了解并掌握一线信息,在决策方案制定上,往往图省事,而不是充分考虑决策环境和决策对象的实际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实施“受灾补贴发放”制度,原本也是为了帮助受灾农民,让他们通过领取“受灾补贴”能够恢复生产,降低损失,鼓足干劲“重整河山”。但一亩地补贴2.79元,这样的“受灾补贴”显然很难发挥帮扶作用。发几块钱,注定徒有象征意义。无论是谁拍脑袋想出这个主意的,他都不可能是从灾民的立场考虑问题,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那么,他又希望这种做法达到什么效果呢?不排除是为了以此标榜自己关心群众的态度,积攒“政绩”罢了。
随着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以及社会公众法治、权利、参与意识的苏醒,决策过程越来越需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在决策前,都要对它的导向性、可能带来的结果、实施效果和公平性广泛地征询意见和充分评估。比如,决策前需要做好相关决策事项和范围的信息公开,充分利用深入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网络参政等多元方式进行民意征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决策中健全多元的公众参与机制,决策方案实施环节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使整个决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误区三: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误区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表现为长官意志和经验取向,决策上更突出体现在决策信息收集方面。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占有是否及时全面准确,会直接影响决策的最终质量,可以说信息是合理决策的生命线。
即便在“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要为像“瓜农受灾”这样的民生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实际上也并非没有进一步开源节流的空间。众所周知,为了缓解受疫情影响而带来的地方财政紧张,今年中央财政专门新增了要求必须“直达市县基层”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而这些新增财政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正是落实“六保”,而补贴受灾瓜田、救助受灾瓜农,无疑正属于“六保”范畴,既是“保民生”,也是“保就业”。
优化决策过程的信息收集要坚持目的明确,材料可靠,态度务实,视野开阔,方法科学的总体原则。决策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需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广接地气,充分了解和把握决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正反意见。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选取决策真正需要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对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发展变化的一系列动态状况和变化特征,要进行系统动态地收集。
误区四:绝对主义
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会表现为决策方案的多元性,方案之间的取舍与抉择成为领导者绕不开的难题。很多领导者在方案抉择上往往存在一种绝对主义的思维误区,片面地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是非、真伪和优劣的判断标准,于是简单化的“一刀切”,很难形成辩证的、立体化的判断标准。
今年以来,疫情这只“黑天鹅”对各地的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了些许影响,当地“财政资金有限”的解释也并非全然无据。但是,“受灾补贴发放”制度,目的是为了帮助受灾农民,让他们通过“受灾补贴”恢复生产、降低损失,鼓足干劲“重整河山”。一亩地补贴2.79元,这样的“受灾补贴”显然很难发挥帮扶作用,徒有象征意义。说到底,好事还得办好,即便当地“财政资金有限”,也该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决策方案的抉择需要在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的前提下,兼顾方案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公共利益导向保证了方案的抉择能代表和维护绝大多数群体的利益而不沦为少数强势利益群体谋求私利的工具。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决策内容和精神要符合既定的法律法规规定,同时,决策流程也要符合决策产生的法定程序。完整的决策程序应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征集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验检验、推行实施等一系列流程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公共决策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对领导者的自身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避免出现“每亩瓜田补贴2.79元”之类的荒唐举措,基层干部必须不断提升理性的公共精神、开放的决策理念、系统的决策思维、科学的决策方式、灵活的方案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补课,得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