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3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侠客岛:一次撂倒122名公职人员 塌方式腐败咋产生?

发布时间:2018-07-03      来源: 侠客岛    点击:

基层执法人员为不法分子充当“保护伞”,搞钱权交易,相信大家都听过见过。不过,你们听说过,一起事件“撂倒”122名公职人员吗?

黑龙江哈尔滨,就发生了这么一起事件。在哈尔滨,大货车给人的印象常是肆无忌惮地疯狂违章,超载、超速、超限、闯红灯,甚至造成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而这些“疯狂大货车”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基层执法人员做“保护伞”。

上周,哈尔滨纪委、监委发布的通报中,就公布了122名充当“保护伞”的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查处情况

从已有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涉案人员的涉案金额并不多,每次受贿一般为500到1000元不等,是典型的微腐败。与那些典型的巨贪相比,微腐败更难查处。

在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已经形成高压态势的情况下,仍然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腐败现象,一方面说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说明,与那些典型的“巨贪”相比,“微腐败”可能更为复杂,更难查处。

为什么会产生“微腐败”?如何透视和遏制这种现象?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吕德文对此做过长期调研,发现“微腐败”有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亟需引起重视。以下是吕德文为侠客岛撰写的专文分析。

特点

从特征上来说,”微腐败”一般发生在群众身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案金额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常常表现为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介于非法与违法之间。

总的来看,大致有三个特点:

(1)灰色利益大量存在。一般来说,基层社会存在大量灰色利益。之所以说是灰色,是因为尽管某些行为受到法律的明令禁止,但因为它更加符合民众普遍认可的情理,所以常常在事实上获得法律的豁免。比如,街头的摊贩、黑车、小广告等,虽然他们违反相关法规,但是因为涉及到一些人的生计和生活方便,还是广泛存在。

(2)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一线执法力量不足是基层治理的普遍状况,无论是公安部门,还是城管、环保、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莫非如此。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灰色利益广泛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甚为普遍,但街头执法力量却几乎不可能完全控制灰色领域。这也反过来为灰色领域制造了生存空间。

(3)大量启用自由裁量权和半正式行政手段。灰色领域的违法行为在情节认定、处罚力度等方面,都要依靠一线执法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并且,因为执法人员不够,导致这些领域需要聘用大量辅助人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街头执法过程很难受到有效规制。

发展

从调研来看,“疯狂大货车”这一领域,就是典型的牵扯大量灰色利益的例子。

首先,从这个行业看,其主要利润来源于超载。说白了,在当前的行业生态下,货车司机如果完全按照相关法规行事,几乎是不可能获得合理利润的。

以渣土运输为例,相关部门为了加强这一行业的管理,不仅对渣土车辆、司机设有严格的标准,其运输时间、路线也有严格规定。然而,在绝大多数运输公司都达不到标准的情况下,交警也就只能默认超载、超速、不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等现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大多数从业人员而言,交警罚款是其合理“成本”。能够躲过处罚,或者说少罚一点,就是赚了

其次,就交警执法而言,尽管经过多年的正规化建设,极大压缩了执法不规范的行为。但是,街头执法仍大量依赖于自由裁量和协警。尤其是对普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疯狂货车”而言,交警执法力量更是显得严重不足。

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一方面,有一些利益群体的确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寻找内线获得执法信息,从而躲避打击;另一方面,交警(包括城管等相关执法人员)也普遍面临抗法风险,因严格执法而被当场拖拽、集体围攻,以及事后报复的现象,并不鲜见。

久而久之,在“疯狂货车”的执法过程中,交警和司机之间很容易形成默契——这个默契并不一定以微腐败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的方式呈现,如交警可以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对违法司机给予最低处罚;对已经处罚过的司机,如再次被抓到,可以酌情处理。

客观而言,灰色领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政府很难对那些新出现的领域及时规制,容易为一些利益群体“钻空子”。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因为基层治理本身具有多任务性,也有多重目标,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为了提高治理绩效,政府也会主动创造灰色领域

比如,各个城市的重点市政工程,一般都需要赶工期,这就很容易造成噪音、渣土等违规违法现象,涉及到环保、城建、城管等各个部门。然而,在具体执法中,相关部门为照顾重点工程,网开一面也是常有之事。

环节

简言之,在一个常态社会,尤其是处于剧烈变迁中的基层社会,灰色领域是很难清除的;而灰色领域的存在,也为微腐败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灰色领域并不必然带来微腐败。其发生,还需建立在公权力与私人利益的交换条件——灰色利益链条上。

具体说来,灰色利益链等建构有几个环节:

1.灰色利益的组织。从事实上来说,灰色利益领域是一个高度竞争、极易形成垄断的领域。比如土石方工程和渣土运输,由于管理难度大,且牵扯到的利益群体较多,很容易为团伙介入。从管理有效的角度上说,开发商、承建商乃至于正规的运输公司和司机,并不一定完全排斥灰色利益群体的介入。因为一旦灰色利益被组织起来,甚至形成垄断,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分配秩序。

2.灰色利益的经营。虽然灰色领域的从业者组织起来后,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内部秩序,但是如需获得稳定的利益来源,还需建立稳定外部经营环境。

如上文所述,灰色领域的存在有客观条件,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也并非以完全清除灰色利益为目标。因此,一个“聪明”的经营者,并不一定要以建立保护伞的形式来垄断利益;只要充分了解政策,合理分析执法逻辑,尽可能掌握执法信息,即可经营好灰色利益。事实上,大量的灰色利益并不需要侵蚀公权力,而是以“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形式存在的。

3.灰色利益的交换。事实上,这并不容易,尤其是有组织的交换,其技术要求极高。首先,灰色利益的组织者必须保证内部秩序稳定,否则就不可能集体行动;其次,执法部门内部亦需形成一个暂时的利益联盟,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哪怕是有一个关键人物不愿意,联盟就可能解体;再次,利益输送需要有合适的中介,既为经营者信任,亦可部分代理公权。

4.灰色利益的潜规则化。通常而言,为那些“合情合理不合法”的灰色利益提供空间,可谓是基层社会中广受认可的潜规则;但是,建立灰色利益输送的潜规则,则需要一系列的举措。惯用的办法是,将社会中广受认可的情理和“政治正确”话语相结合。

在哈尔滨交警系统性腐败案件中,显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色利益链,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微腐败的亚文化。其表现是,灰色利益链条中的所有人员,都将微腐败行为视作一个合理现象。公职人员将微小的受贿行为视作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潜规则。

比如,涉案交警大队副大队长以保护“重点工程”的名义,合理化要求下属对有关大货车放行;而执勤民警,一方面是在执行上级指令,另一方面也将灰色利益正常化,很容易将小型受贿当作是对“疯狂货车”的“照顾”。货车司机则根据“行业规则”,通过成本收益计算,将行贿视作是一种“合算”的行为。

治理

在所有的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案件中,几乎都存在一个广受认可的,将腐败行为合理化的亚文化。哈尔滨交警腐败案件的启示意义在于,“微腐败”亚文化有更为深厚的社会基础,查处也更为困难。

有效治理微腐败,其根本在于极大压缩灰色利益空间,包括社会法治化、行业规范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等,但做到这一点需要较长时间最直接的办法是要斩断灰色利益链条,而斩断这一链条的最关键的有效措施是规范公权力

就笔者的调研看,街头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系统性微腐败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哈尔滨市交警大队之所以出现系统性腐败,既是因为一线执法的自由裁量未受到有效约束,从而为一线民警的微腐败行为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源于一线民警明显受到腐败亚文化的影响

但最更根本的还在于,执法规范未严格遵守,级别较高的民警滥用职权,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改变外勤民警的处置意见,违规进入执法系统,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微腐败的影响范围。

不可否认,基层微腐败的成因较为复杂,更与当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情分不开,不过,调研也显示,要想从源头上遏制和约束微腐败,也并非不可能。如何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间求得平衡,如何从制度上斩断灰色利益链条,需要每一个环节的执政决心和意志。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