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一份农民满意度调查:7成对医保社保较满意 不到4成对基础设施满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    点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从十个层面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多以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的指示:“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需要由农民进行“阅卷”。江苏省的苏北地区提高乡村振兴成效,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不少务实管用的经验。
聚焦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前提。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总要求中,苏北地区农民最关心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三个方面,这也与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发展预期相符。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兴旺是重点,没有产业的发展,生活富裕将成为无本之源。乡村产业的发展,既要有发展要素的流入、也需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供给和法制保障,这些层面的供给是影响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通过“您对所在地区乡村(农业、农民、农村)的政府补贴、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和融资便利性等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有56.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仅有2.8%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力度加强,另一方面得益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普惠制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大大拓宽了农民资金获得的渠道和便利性。
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确定了农村教育、农民增收、基础设施提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康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六大领域建设目标。从实际效果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健康乡村和农民增收三个方面满意度较高。具体来看,有70.6%的受访者对农村的医保和社保制度较满意,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险和大病报销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医疗负担;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保障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让更多的农民对未来更有“盼头”。农民增收一是要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同时还要通过精准扶贫解决贫困问题。在“您对所在地区乡村的政府职业培训、农民返乡就业的满意程度”方面,42.2%的受访者表示较满意,40.4%的人认为一般;45.0%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地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较满意。乡村人居环境关系农民幸福,有45.9%的受访者对农村人居环境和健康乡村建设成效表示较满意,但同时也有接近44.1%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或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生活污水管道设施不足,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完全实现硬化。
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层面的满意度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查显示仅有39.4%的被访者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感到满意。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一直较低,虽然两年多的乡村振兴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但是离老百姓的预期还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层面的满意度仅有37.6%,有40.4%的被访者认为公共服务水平一般,11.9%的人表示不满意。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组织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成效。在对地区乡村的村书记、村主任的履行职责、业绩表现和做事公正的调查显示,有39.4%的人认为一般或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村领导带动力不强,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微腐败”现象。
乡村振兴成效事关乡村振兴成败,需要多方了解农村农民所需。调查发现,有17.9%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15.1%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加快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其下依次是增加收入、提高乡风文明和增强乡村建设中政务的透明度,分别占被访者的14.0%、14.0%和8.2%。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民所求和新出现的问题,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实践中要突出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切实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聚力乡村振兴成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加大政府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支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58.7%的被访者认为农民的就业与增收是乡村振兴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36.2%的被访者认为乡村振兴的最大挑战是农村对各类资源的吸引集聚能力差。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重塑乡村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环境,以财政支农政策创新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鼓励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下乡参与乡村振兴;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拓展乡村服务功能;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的要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民就业创和增收。
二是要加大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力度。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新型职业农民更是未来传统农民发展的方向,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从调查结果来看,44.9%的被访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支持。乡村振兴离不开致富的带头人,江阴的华西村、常熟的蒋巷村、连云港的西棘荡村等诸多乡村振兴的实践是有力证明。政府需要多方发力,通过农村人才政策引导培育基层组织引路人、产业发展推动人、乡风文明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和脱贫致富带头人。
三是要筑牢乡风文明根基。乡风文明是塑造新型农民和提高乡村治理质量之魂,而调查显示村民思想落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挑战之一。要引导乡村文化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把文化立村、富村、兴村作为夯实文化惠民的坚实基础,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形成健康淳朴与文明和谐相互彰显的新型乡风、民风和村风。
四是要锻造农村良好政治生态。乡村善治决定乡村振兴的成败,调查发现村一级组织的小微权力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为“较严重”的占11.0%,比较严重的占5.0%,主要表现为村账务不公开、侵吞村集体资产、贿选、宗族势力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大对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行为排查力度,调整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行“区域党建联合体”,推动基层组织从单兵突进向整体提升转变;积极借鉴“村民议事厅”经验,推动乡村治理从松散向有序转变。同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刘南秋)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原标题:聚力提高乡村振兴成效)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