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实施一周年,国家又送生娃政策大礼包!
近日,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公布。
哪17部委呢?
这么多部委共同就生育支持的议题发文,尚属首次。
这也摆明了国家的态度:汇集各个部委协调,共同促进发力解决生育问题。
01 文件要点解读
我们一起花2分钟看下这份重磅文件的亮点都有什么。
托育政策:
发改委介绍,国内的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
有这么一个法国电影,叫《全职》,建议心肺功能不好的小伙伴不要去看,因为电影每分钟都让人窒息。
窒息原因就是一个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是如何按分钟活着的。以及如何才能找一个合适的托育机构,帮忙照看孩子。
全职妈妈在当今社会已不具备普适性,工作挣钱、生孩子、带孩子一样不能少,试问这样的环境中,如果不是家庭催促和动物本能,又有几个女性愿意积极主动多生孩子。
这时候托育对于一位职场妈妈来说就是及其重要的,所以《意见》有一个完整的部分,完全围绕托育服务展开。
说真的,如果有一家可靠、专业的托育机构,确实会给适龄女性更多的底气。
另外除了“托小”(幼儿照护服务),还有“托老”(养老服务)。原话是,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如果孩子可以送入托育机构,老人也有人照顾,这样的环境对生育女性就更友好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看到一些围绕生产、生育方面的医疗资源政策,才是有本之木。
虽然我们很难因为医疗资源好,就愿意生育。但是医疗资源不好,就一定会影响生育的动力。
所以优质的医疗资源,是最基本的保障。
住房政策:
一方面,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精准实施购房租房倾斜政策。
对于后者,在今年上半年部分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中,已经有充分体现。
很多城市出台了与生育政策捆绑的楼市放松政策来支持生育这件事,房地产救市政策与生育政策互相推动,两者互相借力。
除了以上重点之外,这次文件释放的信息量非常大,一共8大方向21条措施。
实在不好一一列举,因为管得实在太细了,细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具体到要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设置提升分娩镇痛水平这种的。
比如弹性上下班、鼓励用人单位让怀孕待产女性居家办公这种的。
再比如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这种的。
甚至还有鼓励创作一批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的。
也难怪把17部委都拉上了。
所以这份文件考虑的角度和细节,显然有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没有大而空的高瞻远瞩。
可能有不少小伙伴已经开始吐槽这么细的内容该如何落地。
其实这份文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达了两个观点:
“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第一:这是一个体系化工程。
第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生育问题,不仅仅是生育本身,而是一个触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体系工程。
所以那么多部委联合行动了起来,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时候,这会不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02 政策为何愈发积极
自从2021年8月三孩政策落地后,各地鼓励生育的细化措施也在加速出台,政策层面非常拼,可以看出已经非常着急了。
因为人口,关乎经济、关于未来,是最广受关注的数据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一切事情的发展都以人为本,没有人还谈什么历史、谈什么文化、谈什么科技?
中国发展至今,依靠的重要资源不胜枚举,但是最核心的,就是人口。
当前已经有无数专家学者对中国未来人口进行了各种预测,结论基本都不太乐观,反而很是令人担忧。
甚至,前不久中国人口将被印度赶超的说法已经出现。现在全球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就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
相比之下,第三名的漂亮国才3亿多点。
给大家列一组数据:
2018年,中国人口14.05亿,印度13.53亿;
2019年,中国人口14.1亿,印度13.66亿;
2020年,中国人口14.12亿,印度人口13.8亿;
2021年,中国人口14.13亿,印度人口13.93亿。
亮点在哪有发现吗?
人家印度的人口净增是以千万计的,咱只能按照百万计。而且,现在连百万也成了奢望,2021年,中国人口净增长只有48万,又一次刷新了下限。
从2016年起到2021年期间,我国人口增量分别是:906万、779万、530万、467万、204万,一直到去年的48万,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48万的人口增量,创下了过去60年来新低。全国一年一共只增加48万人,摊到各省就基本不剩了。
去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自然增长率少到可怜。
一方面,死亡人口首次来到千万级;另一方面,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无限逼近于0。
历年全国净增人口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印度的出生率则要高得多。所以,很多人都相信,印度的总人口超过中国,已经指日可待。
尽管客观讲印度人口质量堪忧,随便有多少都无所谓,但是这种强烈的增速反差,让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人口红利期还有多久?
03 人口的真实趋势
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们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了,经济学上讨论的一个刘易斯拐点,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已经出现。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如果还没发现问题有多严重的话,我们看点更刺激的:
按照目前生育率假设,中国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在未来30年内将降低23.5%。
相应的,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持续上升,到206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人,为现在的2.3倍。
老年抚养比将在20年内达到25%,不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还面临“老无可养”的难题。
第一波婴儿潮将在2027-2038年步入65岁
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形势一旦逆转,要想扭转回来就难上加难了。
这一点,去年爆火的央行论文观点非常犀利: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
04 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人口下降是好事啊,因为占用的资源少,你看人家发达国家人口少福利就好。
是有那么一丢丢道理吧。
但是要知道,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锚。人口多了不是好事,人口少了同样也不是好事,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口结构。
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这是相对理想的结构。而如果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影响则是极其深远的,大致有三个方面吧:
1)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劳动力供给一旦减少,必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经济潜在增速将面临下降,进而导致社会投资及储蓄水平下降、投资回报率下滑。
2)少子化的问题相当严峻,但更严峻的是少子化叠加了老龄化的趋势。
养老金我国采取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用于老年人的养老,当代年轻人未来的养老金该如何解决,也就成了难题。
3)其次,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地产繁荣。长期来看,适龄婚育期劳动力减少,购房需求回落,对地产冲击较大。
总之,没有足够的年轻人口作为支撑,经济增长动力、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乃至养老金负担、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可持续性都将成为问题。
近些年来各地纷纷上演“抢人大战”,代表性的启动时间点是2017年初,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强二线城市开始厮杀。
一天抢到8000人
3年落户100万大学生
......
城市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使用的招数也越来越丰富。给钱、落户、福利房等等套路在人才竞争中,已经用烂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抢人呢?
留住年轻人、留住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就保证了城市的未来。现在城市、区域层面人口流失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历历在目。
就比如说因为房价低而全国闻名的鹤岗,以及越来越多开始鹤岗化的城市,清一色的问题都是常住人口减少、少儿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请问对一个城市而言,老年人多的好处是什么?能申请个长寿之乡的吉尼斯纪录?
所以你说人口下降(关键是伴随而来的人口结构失衡)是好事还是坏事?
05 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论造小人的积极性,人类从基因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希望基因繁殖。
但是后天各种外界因素就会对这种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近年的生育率不断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观念变迁、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健全,改变了对于生儿育女的认知,四世同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思维逐渐失去市场。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有多少人会因为未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而愿意把眼下的苟且生活都搭进去?
但是要知道,背后的本质无非就三个:教育,医疗,住房
再简单点说,就是房子和票子。
房价、学区房等成本的存在,可能是最好的避孕措施。
当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耗尽“六个钱包”都很难买得上一套刚需房,对于生育的需求自然会受到影响。
看一眼房价再看一眼工资,大部分直接躺平表示放弃,天天996 、007的,年轻人认识个陌生人都困难,还诞生爱情还结婚?结个大头婚!
结婚率向下,离婚率向上
这些都是长期因素。最近几年,生育政策不断松绑,全面二孩、三孩政策陆续落地,都未能扭转人口形势。
就问各位有娃无娃的,如果突然再冒出来一个,养得起吗?供得起吗?学得起吗?用得起吗?
敢放开生的只有社会两端的“顶尖人才”。
06 解决生育的方法
针对这种情形,不可能选择“坐以待毙”。
出生率大幅下降,很多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尤其是去年以来,铺天盖地的催生三孩。
关于催生三孩的建议,多之又多,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的建议都像隔靴搔痒,真正能够切中要害的少之又少。
很明显,你给年轻人讲为国生娃这一套,是P用都没有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催生三孩就急不得,因为再急,结果还是一样的。
毕竟,你去跟朱元璋时代的人说,两百多年后有个叫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猛男会在中原大杀特杀,没有意义,因为和当事人没关系。
中国年轻人生育的计划性较强,所以想要生育率逐渐恢复,需要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来推动年轻人观念的转变。
2021年7月20日《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为了更好贯彻落实这一决定,多地落实了促进生育的配套政策。
2022年8月1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发布,捆绑多个部委将生育政策落实落细。
都是力求在根上解决年轻人不生育的问题。
面对人口长期下行趋势,各地已经在积极出台各种人口政策。
配套政策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货币或货币化补助,二是生育假期的延长,三是生育养育环节的服务支持。
而长期来看,生育津贴、发展普惠托育,增加幼儿园名额、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才是鼓励生育的重头戏。
只有等这些综合施策真正落实下来,同时大环境有所改善后,人们才有精力考虑下一代,生育率自然而然就提升起来。
在促进生育方面,不生的人虽然可能照样不生,但中国毕竟人口基数很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愿意生的人肯定会有所增加。
07 人口问题已是全社会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问,年轻人生不生,和我有什么关系?
实事求是的讲,人口大趋势已经形成,短期内是非常难以逆转的,特别是当下中国普遍存在“421”的家庭结构下。
随着当前人口结构中老龄化、少子化的特点继续演进,我国的社会抚养比将持续上升。
在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下,这将逐渐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并且缺口持续扩大,并将造成养老金匮乏的局面。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预测显示,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并在2035年耗尽。
“不生娃的人,养老金要不断下调。”这是前不久某位教授的建议,虽然很招黑,但确实看到了本质。
因此近年来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特别是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从“一支独大”到“三足鼎力”,这就是发展个人养老金的意义所在。一旦这个短板被补足,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将重新迸发活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总之,对于每一个人,当下至少应该做好两件事:
一是做好资产配置和规划。有预见性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要积极理财,积极为老年生活积累资金。短期内人口形势难以逆转就意味着养老金存量的收缩难以逆转,谁知道以后能怎么领。
二是早做养老规划,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社会精英,才30多岁就已经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开始为退休生活积极布局,什么各种保险、年金统统搞上,有能力的甚至还去布局境外资产。
其实不用太惊讶,只能说明人家想得远、觉悟高!毕竟国家已经开始着急的事,不可能是小事。
人口铸造历史,尊重规律,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