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重庆“逼停”是中国医改的缩影

发布时间:2015-04-25      来源: 网际传媒    点击:

 

 田君潇 网际传媒

 

 

引子:改革不是要改价格,觉得低了就涨高了就压,永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是计划经济思维。真改革要改的是所有制,即放开市场准入,价格由供求关系自发决定。

 

夫农工商者,皆财之所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公家何求不获乎?

--司马光

 

近日,重庆卫计委发布新版医疗项目价格调整通知,对各种医疗服务价格作了调整,有的上调,有的下降,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根据这次改革,有尿毒症患者表示,肾透析的每月费用骤增数倍,大批患者纷纷表示不满,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被迫收回成命,暂缓实行本定于4月开始执行的医改。

 

这次改革可谓是中国医疗现状的一个缩影。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医疗制度有问题,医生们抱怨收入水平低,患者们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则抱怨频发的医患矛盾疲于应付。然而,改革的思路却总是不明晰,成为了各方力量博弈的缩影。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医院的就医体验并不良好。无论是价格水平、医疗技术、服务态度都很难令患者们满意。然而事实上,如果和发达国家比较,同等技术水平下中国的医疗收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相当廉价的水平。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确实低于发达国家,但这超低的价格背后则是行政力量在干预。医疗领域是行政力量介入最深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活化石

 

不少人认为,看病是大事,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补贴或干预医疗价格,来确保穷人也看得起病。尽管这个愿望十分美好,但却违反了经济学规律:规定价格上限会带来产品短缺;政府价格管制会带来腐败和寻租。事实就是如此,政府认为,有些必需药品如此重要,怎么可以由市场来自发定价呢?于是强制规定了一个很低的价格。然而,规定一个低价并不代表患者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医疗服务

 

不少人认为,只要是不亏本,厂家就应该生产某种药品;然而对厂家来说,真正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一种药品被强制压低了价格,即便是在会计账目上没有入不敷出,但假如把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入到其他药品上可以赚取更多,所以这种低价药的绝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经常会有新闻报道,某种必需药原本很便宜,却买不到,最后只能求助于药贩子,花数十倍的价格才能买来救命。往往新闻的跟帖里全是对网友对药贩子的破口大骂,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药品的稀缺并非药贩子而是政府造成的,如果没有药贩子作为中介沟通了生产商和患者,那这种药品就很可能彻底绝迹了。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打击药贩,殊不知政府管制本身就是当下医疗畸形的根源——缘木求鱼,岂得鱼乎

 

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下,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医生凭借自身的技术换取收入,患者则视自身的财力求助于不同等级的医生,声名远播、技术超群的医生自然会获取更高的报酬。医生这个职业并不崇高,也不是天使,没有任何义务必须为患者免费服务。花什么样的钱就购买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这话虽然听上去不那么顺耳,却是一个事实。

 

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公平,因而要求政府介入调节:管制价格、设立医保、审批药品。结果就是,在价格管制下药品短缺,患者甚至要花更多的钱从其他渠道购得;畸形医保沦为大锅饭,政府官员则凭借优势地位挤占大量资源;药品审批成为CFDA的摇钱树,各种设卡寻租让大量新药备受刁难被拒之门外,无数患者就此丧失治疗机会。

 

况且缺少了市场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很多医生不是在手术室、实验室里钻研医术,而是去追求华而不实的论文数量就能切居高位,使中国的医疗科研沦为国际笑柄。医疗产业带来的庞大收入和利润并没有来到医生的口袋,而是为主管部门制造了无数捞钱的机会。即便也有品格出众的医生存在,但面对和高强度的劳动不成比例的微薄报酬,谁的热情不会被打击到呢?

 

医患矛盾本身并不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而是畸形的医疗体制带来的额外负担。大多数患者并不能认识到行政管制才是问题根源,容易把怒火发泄要医生和医院身上。这时政府则再次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所谓的改革,医生闹得凶一点就涨价,患者闹的凶一点就压价。这样的改革对平息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产业发展毫无帮助。真正的改革并不是肤浅的改动价格,而是从根本上废除行政管制、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医生患者各得其所

 

很多人担心,医疗行业开放给市场,会不会让穷人看不起病?在1980年以前,很多人也想,如果取消公共食堂,会不会只有富人吃得起饭?然而事实是,在取消公共大食堂后,中国人的饮食水平反而迅速解决,富人有富人的大酒店,穷人有穷人的小面馆,即便是最底层的居民至少也不用担心食不果腹了。相比之下,反而是打着“公平”、“为穷人着想”的五六十年代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现今有人指责说市场开放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行业会不会也这样。但事实上,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市场比政府更有动机和效率,况且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没有食品

 

真改革不是有所作为,而是有所不为,在解决医疗行业弊病的问题上,政府能做到的最大的作为就是退出。事实上,如果改革者目光足够长远,就会知道放弃政府管制并不意味着利益受损。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往往被教科书视为保守、顽固的代名词,但事实上的司马光才是真正的目光卓越的改革者,在反对政府干预商业与民争利时他说:“夫农工商者,皆财之所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公家何求不获乎?”

作者:田君潇,系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