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医改为什么走不出死胡同?

发布时间:2016-05-19      来源: 蔡慎坤    点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在两会上指出,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正走向死胡同,医务人员利益受损,集体沉默已从医改的主力军,被迫成为“阻力军”。钟南山呼吁由政府掏腰包为公立医院医护人员提供合理的薪酬,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善医患关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钟南山建议国家财政在医疗卫生的投入由目前占GDP的5.5%增加到6.5%。“由政府负责全部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约需要增加GDP的1%,这个投入是合理的。”钟南山指出,中国医疗投入比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甚至低于阿富汗、巴基斯坦。正是由于过去多年财政投入不足,中国医院靠市场化运营,逐利性明显,导致以药养医,大医院人满为患,加剧医患矛盾。

 

以医生收入为例说,中国大医院医生的收入只有两成来自政府,其他八成是靠扩大病床、多看病人,增加检查费等市场化途径获得。市场化压力下,如何创收就成了医院院长首要操心的问题。钟南山无奈地说:“中国的院长们碰在一起,考虑的是医院的收入问题,而国外的院长碰到一起谈论的是开展了什么新技术,取得了什么成就。”

 

钟南山强调,医改的核心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从政府那里拿钱来, 表面上看起来是大锅饭,但实际上解除了以药补医,分解收费,不必要的检查、药物等等,这些不合理收费都是有意无意来自这个引导。”“如果中国的公立医院一心想着挣钱,中国的医学事业还怎么发展?”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说起来很容易但推动却很难。去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11次会议,在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习近平亲自上阵抓医改,意味着改变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太难太难了!毫无疑问,只有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折腾了数年的医改才能走出死胡同。

 

前不久,一女孩在北京看病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曝光,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女孩控诉医院与黄牛里应外合,排第二也挂不了号,将300元的挂号费炒到4500元,害得她从外地赶来排了一天队都没有挂到号。这种丑陋的现象,在北京乃至各大城市的大医院早己成为常态,有关主管部门也很清楚,只是视而不见。

 

公立医院在制度设计上采取的是这种背离人性的做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地下市场”活跃,导致与公立医疗体系对应的分配法则“排队”失灵。所谓的“公立”,这时已经名不副实,成了四不像。“公立”在现实中的破产,也导致了黄牛的活跃。

 

目前的医疗体系非公立也非市场,在这种体系中,信息不透明,病人在正常的支出外不得不额外再支付费用,比如高额挂号费、红包等,而所谓名医又可以两头获利,既占有公立医院之便,又利用黑市为自己捞取利益,托关系,找后门等各种腐败在公立医院泛滥成灾。

 

牵动千家万户的医改搞到现在,公立医院挣钱的机制并没有任何改变,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如故。也就是说,声势浩大的医改只闻雷声响不见雨下来。北京大学李玲教授在一个医改研讨会上指出:根据各方调研和公开的数据,医疗费用从2008年的1.2万亿,2014年增加到3.6万亿,医疗费用增长远超GDP的增长,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没有缓解,医改完全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

 

几乎每年“两会”召开期间,医改这一事涉全民的话题都会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新医改实施6年来,整体环境与医改目标并不一致,在为人民币服务的背景下,要扭转医院的趋利机制,确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卫生部主要官员也坦言:医疗卫生机构这种“趋利”机制不改变,未来中国医生可能彻底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医疗服务,也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良心和良知。

 

人们或许还在留恋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公立医院,改革开放后,由于财政吃紧,于是部队经商、教育收费,医院挣钱,让医院挣钱缓解财政困难本是一个短期政策,没想到变成了长期政策,就象当初高速公路收费还贷一样,贷款还清了,收费的机制却延续下来。当医院和医生都沦为收费机器,中国医院和医生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的参与者之一、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曾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中国过往的医改,最大的成果也可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帮助政府卸下了所谓的财政包袱,而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本该是财政的应尽责任,但中囯公共医疗卫生支出与经济发展极不成比例,以2000年为例,发达国家财政负担了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73%,新兴国家财政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财政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负担了57.2%,而中国财政只负担了39.4%。

 

从1980年到2003年之间,中囯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比例从21.2%急剧上升到55.5%,甚至在2001年以后超过了60%,中国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明显低于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并且呈历年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这么少的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大多也只是用在了公务员身上。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健康产业论坛上披露,中国每年上千亿医疗卫生支出,80%都花在了党政干部身上。2006年,中央财政投入公共卫生经费1190亿元,其中的952亿元,用在了850万党政干部身上,另外13亿人只分享了区区的238亿元。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做出的战略规划和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这是200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纳入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000年,中国提前实现了GDP翻两番的总体小康目标,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离我们却越来越远!  

 

是什么原因导致医改走不出死胡同?最初的医改本是为了减轻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财政负担,所以医改是为了实现财政减负的目标,医改并不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谓医改,是政府的方向错了,目标当然也就跟着错了,一旦医改的目标不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医改理所当然会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反对。

 

医改搞到现在,政府、医院、医生、药商、病人、医药代表都不满意。似乎大家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也就是说,不仅病人是受害者,涉及到的每一方,都把自己说成是受害者。其实医改很简单,预防、看病、吃药、报销,如果政府下定决心,愿意为人民服务,就完全可以做好。如果不改变公立医院的挣钱机制,所谓的医改只有死路一条,只会加速恶化医患关系,使老百姓看病更贵看病更难!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