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政府是医改最大阻力?|医生说……

发布时间:2015-05-01      来源: 网际传媒    点击:

我以一个医生的观点谈谈有关医改的看法。我曾经在瑞士、英国和美国生活过,对这几个国家的医疗模式都有些了解,加上我在国内大、中城市、大小医院工作的经历,尤其是与基层医务人员的接触,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对医改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一线医务人员的观点。如果大家觉得我的思路好,建议对头,就请转发一下。如果觉得不好,笑笑就算了。我个人认为,医改在目前没有成功的可能,不再恶化就不错了。或许诸位或者诸位的子女将来有做大事的,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也感到很欣慰。

  首先谈为什么要医改?大家可能说要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如果根据这个思路去改,别说1-2届政府,就是100届政府也无法完成,因为人对生命的渴求是无限的,对舒适的生活的追求也是无限的,永无停止之日,活到100岁还想活200岁,永无尽头。这样,医生、护士的数量、医院的数量都无法赶上人均寿命的增长以及对健康舒适生活的追求。

  所以我认为医改的目的,应该是改变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改变几个混乱,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花最少的钱,活得更好,死得更有尊严。因此,改之前要明白问题在哪里才好着手。依我看目前存在三个混乱:

  第一是医学教育学制混乱,表现为5,6,7,8,9,10,11年制同时存在。这个问题主要在教育部,跟卫计委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其后果却是卫计委在买单,所有学子在买单。这个问题可以写篇学术论文,今天就不展开了。

  第二是医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评价标准混乱。医师是一种专业人员(professional),与律师、会计师、工程师一样,不是学术性的(academic),不同于大学教授或者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他们才是学术性的。但在使用、定职称、晋升、工资等方面,却几乎全是靠学历、课题、论文来衡定的,医学技术反而不重要。套用科学家的标准来衡定医生的好坏,结果就只有混乱。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部及各高校、劳动人事部、卫计委等。

  第三是办医主题混乱。以前是多部委办医,现在稍好,但大学附属医院(教育部)、地方政府、军队、武警还是混乱的根源,许多部队医院还有私人承包的医院或科室,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还分别有自己主管或主办的精神病院、康复医院和监狱医院。这个问题10年前很混乱,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已经好多了。但仍然不仅涉及到4-5个部委,而且还涉及到军队和武警,以及公安、司法、民政等,所以还是比较混乱的。

  行业管理中的最大问题:一是对医师的自由执业权管控过死,二是对医疗行业的价格管控过死。这是医改走进死胡同的根本原因。但这又是绕不过去的坎,什么时候解决,什么时候政府就可以解放自己。但目前政府没有丝毫解放自己的迹象。由于政府不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医改的所有讨论,最后都归零。

  朱镕基总理时期为医改定下的调子是低保障、广覆盖,在改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温家宝总理主政时期要求体现医疗行业的公益性。方向都是对的,但忽略了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什么是公益,哪些项目是公益?比如美容显然不是公益,不孕不育也不是公益,在西方这都是要患者自己买单的。但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说,哪些项目是公益,需要国家包下来。

  第二,忽略了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社会财富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富人很富,没有保险都可以跑到医疗费最贵的美国去看病;穷人很穷,相当多的人付不起最基本的新农合基金。在这种基础上,要求全民获得均衡的医疗服务,显然是做不到的,也是不现实的。

  医改过程中有两个典型的思路,显然都错了:

  一个是文革思路,表现为以前赤脚医师时代如何如何,以为招一批人,学几天医就可以做医师(如所谓的专科毕业后的助理执业医师制度)的人,这种人以外行居多,尤其是那些文化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者对医疗行业不懂的人居多,但危险的是有相当一批领导也有类似的思维方式,在西部尤其明显;

  二是计划经济学派,认为控制价格就可以少出钱多看病。这部分人尤其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各级政府发改委属下的物价局为典型,人数很少,但权力极大。这两种思维都是医改道路上典型的误区,都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在学术界都有自己的代理人,但这些人没有一个有医学背景。

  医改涉及到国计民生,以为全民讨论后就可以找到治国良策,其实是懒政。前几轮医改几乎听不到医疗行业临床一线人员的心声。不是我们不发声,而是我们的声音根本就不被重视,受到压制。把医师当成改革的对象,结果南辕北辙。现在大家都发现医改错了,但又不愿意认错,结果搞得很狼狈,似乎下不得台。比如,无论哪种医疗体制,无论是美国自由经济体制下的全科医师,还是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瑞士、德国的全科医师、或者英国体制下的全科医师,其诊所都是盈亏自负,但我们反而改回到地方政府全包的老路上去,这就是倒退。另外,一个 600万人的行业,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去当部长,岂不是咄咄怪事?难道这600万人中没有一个德才兼备的执政党党员?

  医学是不是科学?我的回答是:曾经不是,但是现在越来越是。30年前,医学还以经验为主,老医师的患者多。现在诊断和治疗都进入到了分子阶段。诊断方法如PET-CT,药物研究如药物的分子设计(molecular design)等,都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时代;循证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主流,这时候经验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时候,医学就进入到了科学时代,医学就不再是一门经验或技术,而是一门科学,是medical science。科学的问题应该通过科学家,至少要通过科学的决策方式来解决。全民讨论式的乱哄哄的发言也好,很多外行提出的所谓的医改方案也好,其实与文革的大字报无异。似乎顺从了民意,实际上在大数据时代,不讲究数据的决策,一点民意的影子都没有。

  以上问题是我在某民主党派医改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会上,不少人从其它角度谈医疗中的问题,发现都是低价惹得祸。目前的有些医疗项目价格低到无法相信的程度。价格过低导致的最大问题是浪费。会前我做了下功课,发现几乎所有妇科患者术前都看过4-6次门诊,有个老太拖了15年才来手术,平均大约看过5次门诊,其实看一次就够了。会上一社区卫生中心主任报告了他们的数据,说去年社区居民在社区门诊人均看了10次门诊,还不包括在社区外的医院的就诊次数。如此医改,把患者的就诊程序越改越难,就诊次数越改越多的改革,我看不改还好得多。

  某大型医院院长说他们医院的妇科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不足8天,本来想说做得好,我说,抱歉,你们医院至少有40%病人不需要住院,还是80%的住院天数可以省去。为了不刺激同行,我说了下我自己的数据:平均住院天数不足5天。这个数据看起来很好,但还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因为按照美国的标准,我们现在90%的病人不需要住院。比如在美国,子宫切除术后留院观察6小时就可以回家。但德国为了安全,规定必须住院48小时才可以回家。即使按德国的模式做,我们的医院也多了,住院时间过长。

  关于医改的阻力,我说了三点:

  第一,最大的阻力是政府。大家听了哄堂大笑,等我把话说完,一个也笑不出来了;

  第二,是流通领域已经市场化、集团化。某些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拼命反对;

  第三,是大型医疗集团,尤其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集团和三甲医院的专家。有些人对此也笑了,但很快就发现笑不出来了。(后两个问题是我以后再谈。)

  为什么说政府是医改的最大阻力?以201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是568 845亿元为例,按照美国的医疗行业占GDP17.5%计算,我国应支付99547.875亿(虚拟数字)用于医疗行业;根据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总体卫生费用支出为31661.5亿元。其中,政府支出9521.4亿元,占实际支出的30.1%;社会卫生支出11413.4亿元,占36.0%;个人卫生支出10726.8亿元,占33.9%(引自“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http://www.moh.gov.cn/guihuaxxs/s10742/201405/886f82dafa344c3097f1d16581a1bea2.shtml)。全部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57%。将这个数据与美国比,目前的机制国家节约了近6.8万亿元。而这些所谓节约的费用是什么?就是政府的开支,就是医务人员应该得到的劳动所得。

  如果按西欧国家中占比最低的12% 进行比较,我国2013年应支付额大约也在68 261亿元(虚拟数),也就是说,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节约了3.7万亿元。这样一比较,谁敢说,国家不是医疗行业低价格的最大获得者?除了国家,我还不知道谁获得了更多的利益。所以,国家实际上没有一丁点儿的动力,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国家把医疗价格做低的唯一途径就是发改委价格司,并通过各级发改委的价格办公室或者物价局制定价格,人为的压低医疗行业的服务价格。很多人以为我国自14大确定市场经济以来,已经是市场定价了。其实,目前的医疗行业的定价才是计划经济的最大遗留物。这个价格司的使命,是目前所有医疗行业弊端丛生的根源。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医疗行业的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对价格在改革中的作用做了很精辟的阐述,也讲述了目前的医疗行业服务价格过低,低到他都不相信的地步。这两个问题大家自己可以在网上查一下。但是一旦落实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集体沉默就是所有政府官员的不二选择。如果国家不是医改的最大阻力,为什么不取消发改委对医疗行业的定价权呢?

 

编者按:医疗价格低,医院可以通过重复医疗、过度医疗来达到提高价格的效果,所以要解决过度医疗,提高医疗效率,只有在公立医院中实行大病免费医疗,结合财政审核和包干进行管理,最终达到医改惠及万民的目的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