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人民时评:县医院的“尴尬”何时终结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 人民网    点击:

人民时评:县医院的“尴尬”何时终结

 

如果此次改革到位,下能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水平,将居民留在基层首诊;上能消除逆转大医院“虹吸效应”,分流大医院就诊人群,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并倒逼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儿时记忆里,县医院是“高大上”的所在,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像魔术师,神奇地治好了各种毛病。长大后进了大城市却发现,县医院楼房那么破败,设备那么陈旧,医生技术也不那么“神奇”,县医院似乎成了不尴不尬的存在。

 

  “我们长大,你已过时?”从记忆回到现实,县级医院的发展和未来,依然关系着亿万人的健康与幸福。近日,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2017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努力让群众就地就医。

 

  “就地就医”的目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尤其是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的百姓。那里或山路崎岖,或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人们普遍收入水平不高,平时病痛主要依靠村医、县医。但近年来,与人们的医疗需求相比,县级公立医院的服务短板依然突出——技术、设备、药物、人才普遍缺乏,有些100多万人口的大县只有一名副主任医师,研究生毕业的医学生不愿去、留不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诊断都成了问题。《2013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73.1亿诊疗人次中,县级医院诊疗人次仅为9.2亿人次,三级医院诊疗人次占了大头;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85.8%,而三级医院为102.9%。这说明,愿意在县级医院住院的人越来越少,大医院却一床难求。

 

  显然,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牢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医院这些“基层桩”,筑起“病有所医”的民生大厦,是一个重要途径。

 

  对县级公立医院而言,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人从哪来?县医院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被大医院“虹吸”过去,因为城乡差异大,收入待遇低,也难以吸引外部人才。钱从哪来?尤其是中西部县,财政补助一般仅占总收入的10%,大量运行经费靠医院自筹。现实中,不少县医院想尽办法欠债发展,通过多开药、多输液、多挂床,搞“以药补医”的过度治疗。这些做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制约医院发展的深层症结,反而带来新的问题。

 

  最有效的药方就是改革。总体看,这次《意见》给出了“内外兼修”的办法。内添动力,对县级公立医院明确功能定位,建立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机制,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外加推力,药品供应、医保支付联动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意见》还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节点、任务分工,足见改革的决心之大。如果改革到位,下能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高水平,将居民留在基层首诊;上能消除逆转大医院“虹吸效应”,分流大医院就诊人群,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并倒逼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可谓“一石三鸟”。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人们期待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全面落实《意见》,让改革部署真正落地。搬走群众头上看病难、看病贵的“大山”,让县域内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病有所医”的梦想并不遥远。(李红梅)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