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年来,辽宁省把构建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作为深化医改的关键措施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性工作,运用医疗、医保和价格等综合手段,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管理支持、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辽宁省强化六项举措 探索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深入做好医疗资源布局结构调整。组织制定了《辽宁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明确全省及各地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划》既定位于对未来5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同时也定位于资源配置规划,重点关注卫生资源总量、结构、布局和利用,促进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强化行业监管,理顺大型公立医院功能定位。明确大型公立医院在深化改革、疑难重症疾病诊治、医学科技创新、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严控大医院发展规模,严禁超规模举债建设。省级医院床位只减不增。积极探索医院管理和评价的手段创新,连续两年对三甲医院工作运行与管理进行排名。在公立医院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弱化了医院经济收益指标,强化了资金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增加了体现服务患者和强化公益职能的指标。以医院科学管理成效为着眼点,以患者体验为落脚点对医院进行排名,促使医疗机构内部自我调整,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进步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高,明显提高了现有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三、政府引导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继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充分发挥核心医院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坚持政府引导、问题导向、合作共赢、促进分级诊疗,加强上下联动,提高帮扶效能,迅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水平。先后组建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医院集团,形成了完全兼并、托管、医疗合作、资源合作等多种运行模式。下发《关于规范公立医院托管工作的通知》,确保公立医院托管工作稳妥操作、有序推进和规范发展。进一步深化城乡对口支援工作,覆盖全部44所县医院、32所县中医院、6所偏远城区二级医院和37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重点提高基层外转病人较多的科室水平,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薄弱问题,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
四、以新农合保障为先导,推进县域内分级诊疗。2014年,由省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明确通过新农合分级支付引导农村居民合理选择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推进建立县域内分级诊疗模式。规范转诊程序,在基层首诊并按程序转诊的患者,按规定的比例报销补偿;没有按照转诊程序就医的,新农合及大病保险不予报销。
五、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群众信任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连续7年每年招录1500名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接受免费学历教育,目前已为农村基层培养了万余名本、专科学历毕业生。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在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同时,探索开展“5+3”模式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改革职称晋升评审办法,实行分类晋升,向基层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开设“绿色通道”,对高职称、高学历的基层急需人才简化程序,采取符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招录方式。
六、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实现基层与大医院的信息共享、互连互通。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大基层卫生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在县医院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全省统一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建设。推动新型居民健康卡发放和应用,实现70余家三级医院就诊“一卡通”,2014年发放新型居民健康卡600余万张。2015年,省卫生计生委会同省发改委决定创新投融资机制,利用社会资本加快推进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在构建三级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二级甲等以下医院临床信息化建设和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以及建设远程协同医疗平台、大型医疗设备基层设施服务平台、社区居家物联网智能健康支撑平台、健康管理中心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以上举措的实施,一是使大型公立医院发展从追求规模效益向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提升服务转变。二是激发了基层活力,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三是通过对口支援、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紧密型医疗体等措施,初步形成了大医院和基层分工协作机制。四是依托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构建分级诊疗模式。(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