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日益突显,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并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更趋尖锐!因为医患处于博弈的两边,医生有专业和理性的优势,患者有体能和冲动的优势,不是你赢就是我输,即使采取措施进行调和也只能缓和不能根除。以往的医改措施总是在引入竞争、全民医保、新农合、多点执业、零差价、招投标、医药分家、加强监管等方面做文章,据说最新的医改政策是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来弥补药品差价的缺口?始终没能改变医疗机构必须不断增加营业收入来发展自已的模式,所以不管怎么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改来改去,国家和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还有一种论调是:把医疗服务直接纳入公务系统,所有的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但抛弃激励和竞争机制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用什么来提升呢?
那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就真的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的方法吗?本人认为,是可以的,只要创新机制,让医患从博弈关系变成共生关系,这一切的矛盾都会有效地化解了。同时这也是全面解决免费医疗保障的一个思路! 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不是国家和人民要多花钱呢?其实也不是!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医生也是有需求的个体,他们也需要买房买车养孩子供老人。而在现行的机制下,医疗从业者要把自己的收入提高到社会中等偏上,就必须从病人身上多赚钱,在总量(需要更多的人生病生大病,多邪恶啊?)增长的情况下,还需要提升单笔交易金额,这样就势必通过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增加患者的负担。而诊疗活动又是不能确定结果的,治好了,病人即使吃点亏,也无所谓,一旦治疗效果与预期发生较大的偏差,矛盾就会激化……
那么,我们现在改变思路,让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者的收入,从”多收多赚“改变为”多省多赚“! 如何操作?根据统计,2013年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为6000亿元,这中间还包含了上游供应链的层层获利和巨大的灰色支出,那么实际用于治疗的大概也就3000亿左右,摊到14亿人身上,每人平均也就200元(还不算国家财政补贴),这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一个负担。我们现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老百姓不再把钱直接交给医疗机构,而是全民(包括健康人)按定额(比如人均200元或年收入的1%~2%)交给一个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政府授权的基金)。然后老百姓信任哪家医疗机构(当然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就给哪家医院授权。医院拿到授权就向专门的第三方机构要求拨款,第三方机构严格按授权人数拨款给医疗机构。收到款项后,该医疗机构就必须为所有的授权人提供免费医疗保障服务,资金用超了医院就自己亏损,省下来的全部归医院赚。
医疗机构就会出现下列改变:1、主动了解药品和设备成本,挤出供应链水分,消除灰色支出;2、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以争取和维持授权规模;3、优化人员结构,杜绝人员过剩;4、优化诊断、治疗方案,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开展诊断、治疗活动;5、主动介入病前健康管理(比如定期体检、经常家访、高发季短信提示、监测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组织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让授权人不生病或少生病,大病也可以控制在苗头阶段;6、主动整合社区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延伸服务链;7、与高层次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备转诊和技术共享;8、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合理布局高端设备和高端人才……如此一来,医患从博弈关系转变为共生关系,用人均200元(或年收入的1~2%)的负担(如果国家财政再拿一部分就更少了)构建全民免费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何乐而不为?
这个方案利用了一个原理和三个机制:1、保险原理(大数法则):通过全员的共同参与来分担小概率的个体风险(国家权力介入的第三方机构跟保险公司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可以让规模效应最大化;二是可以让运营成本最小化;三是该机构没有自身的利益追求);2、民主机制:授权机制的引入,让资金的流向和数额不再由医疗机构和资金管理机构私相授受,医疗机构必须在多省钱和社会满意度之间找到平衡点;3、倒逼机制:总量控制,定额拨付,多省多赚。倒逼医疗机构不断提高诊疗效率,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时间达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倒逼医疗机构主动介入授权人的日常健康管理,让授权人尽可能少生病生小病,大病也能即时发现……4、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同一个区域往往是存在多家医疗机构的,每一个医疗机构就是一个竞争主体(公立、私立一视同仁,该给多少钱完全由其服务的老百姓说了算),为了赢得更多拨款,就必须赢得更大规模的授权。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会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理,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或扩大自己的授权规模(要想多省你得先有足够规模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