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过度抢救病人:失去了尊严,不如高尚地死去(强烈推荐)

发布时间:2015-12-05      来源: 明察    点击:

文 | 丽莎大夫

 

生命时间大于生命质量的现象,是医疗化社会所产生的。死亡这一过程试图矫正它,但却在实践过程中被慢慢异化了。大多数绝症患者宁愿死在家中,在自己的床上,被家人和朋友的爱环绕着。然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却还是在医院里度过最后的时光。他们全身插满管子,与各种监视仪器连在一起,照顾他们的则是一些陌生人。

 

我想到了一个已经死去的病人。

 

一个80岁的老人,他险些因为脑出血丢了性命。他的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不过气管被切开了。他的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呼吸机不停地发出沉闷的气流声,一下下地把人造空气打进他的肺部。偶尔,他清醒过来,能睁开眼,用眼神表示意愿。这时候,他的家属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我说:“我们会尽力,关键是看他的命。”过了十天,他死了。我们没能拯救他,只是帮他延长了一点生命。

 

可是,这延长的十天值得吗?

 

自从他被抢救过来后,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紧张得要命。每看到一点变化,他们就立即跑来找医生。他的孙女总是啜泣着问我:“他是不是不会好了?”“怎么还是离不开呼吸机?”“为什么要输这么多药水?”我不忍心多说什么。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了的气球,气管套管的绳子在他的脖子上勒出了一道深红的印子。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很长的管子伸进他的鼻腔,进入气管,在负压的吸引下,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每当这时,他的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可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拖下去不一定是对他好。”我想到曾经有个病人,他的儿子坚持有创抢救。病人醒过来后,痛苦不已,自行绝食,不理睬这个儿子。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他的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显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这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以及身体的痛苦无情地占据了。他的家人轮班昼夜陪伴,显得憔悴许多,像是笼罩在越来越重的阴影里。他的死期将至,医生心里已经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但家属依旧在幻想着奇迹,坚持着增加痛苦却收效甚微的救治。

 

我的心情很复杂,对他的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也许能让他舒服一点。”她连声说:“好。我们都不懂,听你的。”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被一根细麻线绳松绑着,绽放着圣洁的紫,如同教堂里的赞美诗歌,又像是梦幻般的浪漫曲,令人神往。旁边还有一个红色的布袋,上面用黄色的线缝出一个“福”字。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他的面部水肿,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出来,他愿意要这延长的十天吗?这十天里,他丝毫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果能预知他活得如此痛苦,家属还愿意“有创抢救”吗?即使已经看到他备受折磨了,为何还不愿放弃?难道,让他活着,便以为是爱他?我想到一个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家属托关系费心地把他送进医院,他却趁着家属打电话的空隙,一纵身跳楼自尽。我想,家属明知无药可治,为何一定要让他死在医院里?难道也是因为爱他?

 

如果是爱,这未免有些无知和自私了。无知,是因为家属不知道这样会使他更加痛苦,失去尊严地度过余生;自私,是因为他们不顾忌他的痛苦,违背他的意愿,坚持认为“让他活着就是爱他”。

 

然而,或许这不仅仅是出于“爱”呢?

 

老干部病房里的情景,曾令我触目惊心。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已经年过九十的“老老人”了。有些“老老人”,竟然在这里住了几年!他们没有思维、不能说话、无法进食,动弹不得,全靠机器、生命管维持生命。家属送他们进来时总说:“不管怎样,得让他活着。”家属扔下他们走后,便很难再见到了。他们痛苦不堪,却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点哀鸣。他们无法掌控自己所剩不多的命运,生不如死。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人用颤抖的手拼命得去拔掉插在鼻孔里的胃管。一旁的家人连忙绑住她的手,大声地指责:“你不想活了吗?怎么回事?”这冷冰冰的话语很刺耳,家属为什么坚持要她活着?“这些老干部的住院费用很高,但基本都能报销。只要他们活着,家属每天都能领到一笔可观的津贴呢。”同事告诉我。

 

不论背后是什么在驱使,是无知、自私、或是利益熏心,这已经成为了普遍的情形:病人仍在接受治疗,却很痛苦;为了延长生命,却牺牲了最后的生命质量。从中,我可以看到他们的被忽视和无力感,主观感受的牺牲,权力的失去……只觉心如刀割,迫使我反思当下医疗社会里的死亡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不变、对每个临终的人都最适用的死亡方式。为什么一定要死在医院里?为什么“放弃治疗”要被涂上绝望的灰墨,捆上无奈的缰绳?也许,与其死在医院里,不如皈依宗教,从而得到生命的升华与顿悟。如果说,宗教是一个不错的归宿,那么自然又何尝不是?融入自然里,回归天地本源,使得灵魂重归宁静。

 

失去了尊严,不如高尚地死去。正如尼采曾说:当不再能以骄傲的方式活着时,就以骄傲的方式自愿死去。死亡为何不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我想到了于娟。同样是痛苦的绝症,面对死期将至,她却从中领悟到了生命真谛。她的反思,以一本生命日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因此,她的生命得以永恒。

 

凯博文曾说: 致命的疾病,会使人们睁开眼,打开门,激励人们与现实的威胁人类的事物及其社会根源作斗争。然而,这种效果大多数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人们更进一步关闭个人的没有前途的痛苦孤立,和无效的自我专注。否则,悲痛不会使修复和重建自我和世界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当你遭遇绝症或死亡时,你会睁开眼、打开门吗?那时,你将发现,一束薰衣草或许比冰冷的药水更有用;你将不会失去判断力而任人摆布、在恐惧空虚里耗尽最后一点生命,而是选择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教育,以属于自己的方式骄傲地死去。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