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菜篮子”安全,检测机构怎么能“随便一下”
发布时间:2015-12-09 来源: 法治宣传网感谢作者投稿 点击:
次
这家市场的负责人最后承认,他们市场每天的蔬菜交易量高达上万公斤,其中很多蔬菜在进入和流出市场的销售过程中,的确没有抽检过农药残留。而安全检测机构形同虚设的现象在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经销蔬菜的农产品市场里并非个例。“只有上面(要求)严了,下面就随便检查一下。”有市场工作人员如是说。(
12月7日 央视网)
“菜篮子工程”情况不容乐观。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它从早期的保障供给,上升到保证“安全供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菜篮子工作”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只有上面(要求)严了,下面就随便检查一下。”这是一位有市场工作人员,面对记者采访所说。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完成从“检测员”到“收费员”的转变,变成“马奇诺防线”,群众的安全无从保证。
从凌晨开始车水马龙的蔬菜运输车,到早上熙熙攘攘的买菜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原本是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但是无奈变成了“马奇诺防线”。
保障群众的“餐桌安全”检测机构义不容辞,主管部门更要担起管理责任。
我国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2013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达2亿亩左右,有超过5000万户从事商品蔬菜生产的小散菜农遍布全国各地,其中生产规模小于5亩地的菜农占到98%左右。“小而散”是我国蔬菜生产不可回避的现实。
正是因为主管部门,监管的不经常性,给检测机构造成检测可有可无的假象。主管部门要负起监管的主要责任,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检查。另外,农产品检测机构一定要主动作为,严格执行检测要求和流程,将不合格的农产品杜绝在市场大门之外。只有“双剑合璧”才能保证群众的“餐桌安全”。
(责任编辑:郑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