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中国仿制药风暴来袭:三分之一药厂面临淘汰

发布时间:2016-04-16      来源: 澎湃新闻    点击:

“中国仿制药的寒冬就要来了,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内国内会有三分之一的药厂面临倒闭。”一位制药行业的专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自3月底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官网上连发三则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的通知,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及工作程序公开征集社会意见。

所谓一致性评价,就是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

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一2012年就已写入《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时刻。

90%的药品批文退出市场

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的有关事项(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要求凡在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原则上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数据统计,中国5000家制药企业中,有3000家仿制药药企将直面政策的考验。

“国家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必须这么做。”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说。

2004—2005年,落马的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执掌国家药监局期间,仅2004年药监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2005年,药监局批准了药品注册申请事项11086件,其中80%是仿制药。中国仿制药文号泛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医保支付财务告急,已经负担不了那么多仿制药了。”史立臣说。

中国仿制药市场在过去十年发展迅猛,国信证券估算,目前国内仿制药规模近5000亿元,有近5000家药企,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万个,仿制药在处方量中占比达95%。然而大量国产仿制药粗制劣造、安全无效,行业毛利率不到10%,远低于国际平均40%—50%的水平。

史立臣估计,按照一致性评价的标准,目前国内获得文号的药品,有一半以上都达不到要求。

根据征求意见稿,同类药品中,一旦前三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续的药品将不能再进入医保采购名单。不能进入医保采购名单基本上宣判了该种药物在官方采购渠道上的死刑。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一要求严格实施下来,中国将会有90%药品文号退出市场。

此次一致性评价主要针对化学药品中的口服固体制剂,涵盖了292个基药品种,涉及上万个批文。但史立臣指出,目前国内仿制药中有三分之二的批文是没有实际生产的“僵尸批文”。政策执行之后,有助于将这部分“僵尸批文”淘汰出局。

巨大的评价和时间成本

上海食药监局药品注册处负责人张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地方监管部门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宣传推动的职责,不具备强制实施的能力,完全要依靠文号持有企业自觉申请。

“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行为,目前来看,有的企业已经在积极行动,但还有很多药企在观望。”张清说。

事实上,目前国内有不少同类药物对应着上百个批文,此类药品争取通过评价的过程好比沙里淘金,胜者只是少数。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

史立臣指出,在同类药品中,那些科研实力强并且较好地积累了临床数据的企业才能争取时间抢得先机。上海安必生制药CEO、青岛百洋制药董事雷继峰认为,必然是那些技术和资金实力都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残酷的科研能力的战争,同样也是财力的比拼。

国药集团一位研究员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单个品种药物的一致性评价市场报价已达300万-600万,整个行业或将面临900亿的巨额开支。

巨大的评价成本让一些中小药企叫苦不迭。一家药企的负责人直接告诉记者“这个话题太敏感了”。

事实上,对那些既没有经济实力,又没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制药企业来说,在战争还未打响之际,他们就选择了偃旗息鼓。

然而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不是没有压力。此前有媒体估算,像国药、上药这种拥有药品批准文号达1500个以上的巨头企业,倘若全部走一遍一致性评价,需要的资金耗费高达45亿之多。

雷继峰表示,一致性评价的成本主要来自生物等效性实验。但财力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时间问题同样棘手。目前国内具有国家资质的做生物等效实验的专业机构仅100余家。一旦政策落地后,企业蜂拥去做实验必然还会面临排队的情况。

史立臣指出,目前每个药品一致性评价申请花费的时间需要1-2年,想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文号的申请工作,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按照现有文号的数量计算,全部过一遍需要花费十多年。在临床研究机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一致性评价工作还会大量挤压掉创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的机会。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药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掌握的药品文号以百计,由于评价时间和地区的不同,每条批文完成评价的花费在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完全走一遍评价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所取舍,但具体怎么取舍涉及企业机密。”该负责人说。

雷继峰表示,对药企来说,这一取舍的过程就好比“田忌赛马”,既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也要估摸对手的实力。

“有些企业会侧重保留大品种药物,有的会为独特品种争取市场,有的则选择那些有竞争优势、技术难度的药物进行评价申请,甚至会有企业选择放弃现有文号的申请,而选择投入新的研发领域。”雷继峰说。

譬如,上药集团则向澎湃新闻透露,集团自2013年就启动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因涉及品种众多,公司把销售规模、盈利能力、原料配套基础等要素纳入综合评价的指标,将优先开展重点品种和药品招标中有优势的低价药、妇科、儿科用药领域品种的一致性评价。

雷继峰说,企业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也会决定未来市场的竞争格局。事实上,制药行业的大洗牌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未来的挑战,对小企业来说是如何重点投放资源,获得上升的机会;对大企业而言,则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如何继续坐稳江山。

“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从多方获知,将来那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会在药品招标和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一位药企负责人表示,这有助于帮助真正有效的仿制药提高市场份额。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于进口原研药和仿制药采用的是按比例报销的补贴形式,两大类药物的报销比例相差无几,但由于进口原研药在价格上远远高于仿制药,因此仿制药实际获得报销金额远不及原研药。

雷继峰认为,如果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的报销“绝对额”提高到与原研药相同的水平,才是对老百姓更为实惠的做法。同时对有实力的仿制药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支持。

“在中国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其他国家市场都没有的,许多原研药的价格并不会因为专利过期而下降,也不会被廉价的仿制药迅速抢占市场。在我们的医保报销单中,那些专利过期的原研药依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为什么会有这样?就是因为国产的仿制药药效和质量不过关,无法赢得老百姓的信任。”雷继峰说。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药品价格呈现出进口原研药和国产仿制药的两极分化,中间价位的药品严重缺失,这个缺口就需要那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高质量的仿制药来填上。

雷继峰表示,从长远来看,通过一致性评价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但对行业来说,未来的5-8年将会是整个制药行业最为痛苦的“阵痛期”。

(10%公司)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