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律服务质量,乃是我辈安身立命之本。但何以为之?坊间多秘不示人,即使时有所见,意见也多有不同。最近本博主忙于生计之余,作了一点思考,在此予以归纳,一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来源 | 汪伦律师的法律博客
文 | 汪伦律师
专业能力,其实是法律服务的基础。现在都在强调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不才所见,其实就是业务取舍的问题。不能什么法律业务都做,什么活都接,否则早晚都会落入江湖骗子之流。年轻的后生要生存,有客都得接,但总得有个方向,逐渐聚焦。
专业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是精耕细作,采用问题驱动式的递进方法。遇到个小问题,掘地三尺,然后才能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举例言之,以民事案由为出发点,将某一类别的案件,涉及到的每个小问题整理出来,时间久了,专业上就会精深。详言之,比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分合同效力、工期、质量、结算等,逐一分别研究。然后,再行归纳。研究前一定要有具体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去找答案,才会乐此不疲。手上没有案件,可以找同事帮忙;同事也不能帮你,还可向书本求教。总之,专业化需要你成为牛人,否则没戏。
前十年的法律工作,不才基本上也是混水摸鱼,以为有专业知识保证,服务的质量就有保证。现在看来,此论确有偏差。法律工作得讲究技术,技术不只是锦上添花,实际上与专业同样重要。
比如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文书制作一定要有规矩,事务所ic文化用品一定要统一,这都是技术细节。为什么要规范化、标准化呢?因为统一会产生风格,风格会导致差异化,差异化才会产生创新。不才对文书制作要求一直很高,重要文件定稿前,总得要助理校对,校对后自己再过一遍,然后才敢拿出去。当然,对字体、字号、行间距、文本的装订,也不能含糊,这些都是技术的应有之意。
技术要素中,有一点必须提及,那就是尽量做到简洁。凡事都应该简单,而不是尽可能简单。要知道,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你不深思熟虑,复杂的问题,你不可能直指核心,抓住关键,也就不能简洁。给各位推荐一本书,《简单的力量》,很有见地。
这里不能不提及法律服务“可视化”技术,此术语最近在法律圈有点热,其实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无处乎在法律服务中,用图表法将案件事实与争议作出整理,让人一目了然,这技术可以多用。但本博主认为,图表可以作为文书的补充,不能喧宾夺主。
另外,在技术层面,必须强调服务“有形化”,时髦的说法是法律产品化。这一点实在太重要,因为很多法律服务,当事人咨询个问题,你口头回复一下,就可以完事。但,要让服务上升一个层面,最好以书面形式回复,现在电子邮件已普及,发个邮件总是可以的。年终总结时,不仅要报自己干了那些活,附上清单,同时能将材料打印出来,装订成册,送一份给当事人。如此而行,一定会让你与众不同。
清晰的思考与表达,是律师一生的功课。但凡言不达意者,多在于思维的混乱。能在较短时间内,清楚地说明问题、表达出明确意见,必须培养逻辑思考的能力。
在此前小文中,我曾经介绍过《金字塔原理》一书,此书介绍一种能清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在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辩论、商业谈判中,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金字塔原理,其要点即在于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不才现在写代理文书,全部采用这种方法,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此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再复杂的问题,也可以被分解,从而变得明晰。另有逻辑树方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了解一下。
既然逻辑思考如此重要,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当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就不才所见,最好的方法,无外乎培养多问几个“为什么”。据说,麦肯锡的要求,是对一个问题问五个“为什么”。在我看来,一般的问题,问三次“为什么”已足够。培养深入思考问题好习惯,多用这种方法,定会受益终身。
以上所见,限于本博主的才学,不过都是一家之言。客观而论,不才也非什么大家。些许经验之谈,希望有益于朋辈。若有不当,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