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官,请真诚地作出每份判决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 取法中庸的法律博客    点击:

 

“法官可能弄错事实,可能对法律无知,他做的事情可能超出他的司法权限——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但是只要法官真诚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在自己的司法权限之内,他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文 | 取法中庸

来源 | 取法中庸的法律博客

 

普布里乌斯·西鲁斯曾说,“法官裁决被告人的同时,也是裁决了自己”。落在纸面上的判决就像把道德的标尺,也像一面镜子,在标注社会规范水位的同时,也映射出法官思维的痕迹。法官总是秉持善良,至少在公正的判决中表现如此。善良的动机很纯粹,可能只是为了不使良知感受痛楚,或者仅因内心本我的一声呼唤。所有有良知的法官毕生渴求准确而公正的判决,即使拿着微薄的薪水,仍然可以茶饭不思、夙兴夜寐、乐此不疲。

 

公正乃大道之行,人心咸向往之,但公正的评判标准从来不像数理化“1+1=2”般固定和精准。法官们在努力实现公正,而公正往往难以具象和测量。虽然获公正判决的案件千千万万,公众记忆深刻的,总是那些正义的反面——众多令人扼腕的错案。在舆论传播范畴,似乎只有错案才具有大众传播学上的意义。虽然任何完美的司法制度都无法根除错案(只有错案发生的概率才有比较学的意义),但由于能集聚眼球和表达怨恨,错案进入公众的闲谈变得恰逢其时。为了安全,追求正义的法官们不再奢求自己经手的案件有多么伟大光荣正确,而只是希望不要有哪怕一个案件成为公众的谈资。

 

在“有罪推定”被反复挞伐的当下,“宁可错放,不可错判”的理念开始生根发芽,不日便可枝繁叶茂。我们的司法理念现在只鞭笞“枉”,但似乎并不否定或者看轻了“纵”。跟“枉”比起来,“纵”的问题似乎已经是明日黄花。在有些法官的观念里,“枉”绝对无法容忍,因为这是人权保障的天敌。“枉”了一个案件,肯定吃不了兜着走。“纵”却像镜花水月般缺乏标准,虽然从上到下也都口头禁止,法官们会觉得即使“纵”了对自身的危害也可以承受。

 

不让一个无罪的人入罪,是法官的基本道德,也是保证法官个人“前途命运”的红线。不碰红线,意味着自身的“安全”,对于这一点,绝大部分法官都能一生坚守。因为只要把自己定罪的标准设定在红线要求的标准之上,就完全可以避免错案的发生。可一味抬高自己认定犯罪的标准以寻求个人的“安全”是否可取,这一点值得思考。笔者看来,这样的法官,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技艺精湛的、令人敬佩的、有所担当的法官。

 

法官是理性的,理性会使他趋利避害的处理案件。在无罪推定逐步稳固的大背景下,在面对纠结的怀疑时,法官们会“自然地倒向更安全之道,以逃避盲目定罪带来的职业风险,做出对自己来说最为惬意的罪轻判决”。谨慎是应该的,但不要忘了,任何的判决首先要尊重常识、常情和常理,法官对证据的审查、认定和运用也应该尊重既定标准。遗憾的是,当下有些法官在定案全面趋于保守的同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胆怯和彷徨。比如,被告人在庭前反复自认其罪,且有罪供述与其他客观性证据能够相互印证,但是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基于某些原因出现翻供,翻供既提不出合理的理由,新的辩解也明显不合常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法官仍然会纠结:没有了有罪供述还能否定罪,甚至开始敲打控方,询问是否可以提供更为充分的证据。笔者认为,“无罪推定”的理念无比正确,证据的严格审查运用也是十分必要,但严格审查证据绝不是意味着证据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法官就在“保证自身安全”的考量下,一味全部排除不用。这样的处理是思维的懒惰和认定的轻率。对于类似上述情形的翻供,两个证据规定和多个刑事审判参考的案例都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法官居然还会为此出现职业焦虑,不能不说是个别法官对无罪推定理解的错位和神经的过度敏感。

 

我们要严防冤假错案,但我们也要心存正义。“宁可错放”的“放”必须是穷尽一切努力和可能下的“放”。穷尽的努力要求法官必须严格审查、分析判断每一个在案证据,对所有证据的细节进行细致、深入、完善的组合、运用,依靠经验和逻辑,尽最大可能还原出法律真实,令法律真实的每一个细节,都实现证据的依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穷尽的努力应该是深入的、全面的,竭尽所能的,基于经验、常识和逻辑的,不能只是蜻蜓点水,更不可断章取义。

 

英国著名的法官丹宁曾说,“法官可能弄错事实,可能对法律无知,他做的事情可能超出他的司法权限——不管是在事实上,还是在法律上——但是只要法官真诚地相信他做的事情是在自己的司法权限之内,他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丹宁法官关于法官责任问题的表述,笔者虽不能完全赞同,但有一点认为可取,就是法官需要“真诚的相信”,这种真诚是对待自己所有判决的态度,无论是事实认定还是法律适用。只有不轻率的“枉”,努力后才“纵”,真诚地作出每一份判决,法官才能心安理得。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