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视点】立法不足以根治家暴“痼疾”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人民法治》    点击: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意见征求,有关部门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如果这部专门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获得通过,家庭暴力的惩处将“有法可依”,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因此有了可以保护自己的法律武器。

 

文 | 张智全

来源 | 《人民法治》

 

反家庭暴力的正式立法,多数人“点赞”,认为此举可进一步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但也有质疑者称,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暴力面临着隐蔽性和取证难等痼疾,仅仅依靠一部法律,能否从根本上杜绝还需要观望和实践。

 

赞成也好,质疑也罢,问题的关键是能否通过立法让反家庭暴力真正落地生根。毕竟,健全法律仅是制止家庭暴力的第一步。

 

家庭暴力是践踏家庭成员人权的表现,不仅与文明和谐的现代家庭道德伦理格格不入,而且也涉嫌违法犯罪。近年来,有关家庭暴力的报道屡见不鲜,个别案例中的暴力情节更是触目惊心。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4.7%的中国女性都曾遭受过配偶的侮辱、殴打、强迫性生活等暴力行为。值得关注的是,与庞大的受害者人数相比,司法机关每年处理的家庭暴力案件却少得可怜,其中由受害者主动上报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关数据表明,在众多的家庭暴力事件中,真正公之于众的比例,不过10%左右。

 

家庭暴力行为屡禁不绝,究其实质,固然有法律方面的空缺,但深层原因则在于其滋生的土壤尚未得到有效铲除。由于现实中家庭成员的地位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特别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男女平等还停留在形式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男子将自己置于支配配偶的高位,认为自己对配偶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处置权,动辄对其施以暴力。这种观念在偏僻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少数农村男子甚至将殴打配偶视为天经地义之举,因此,不少受害的妇女因为害怕遭致变本加厉的报复只得忍气吞声。同时,部分受害者还担心“家丑外扬”,不予告发施暴者,更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滋生家庭暴力的土壤依然存在,制止家庭暴力仅凭法律的威慑就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尽管现行的《婚姻法》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对家庭暴力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某些规定过于原则且可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司法或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惩处不力,效果不彰。此次国家专门进行反家暴立法,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制止家庭暴力,剑指当前家庭暴力频发的“痼疾”。

 

制止家庭暴力,固然需要良法,但法律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万能钥匙。如果不铲除家庭暴力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气候,即使再严厉的法律制裁,也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故此,应着眼于反家庭暴力的标本兼治之策,一方面,要强化法治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家庭暴力的危害,摒弃家庭暴力系家务事、他人无权插手干涉等错误认知,自觉主动地与施暴者作斗争,从而对施暴者形成舆论高压态势,让其不敢为。另一方面,要切实从根本上解决男女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持之以恒地在涉及妇女权益保护的各个方面予以关照,真正实现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唯此,《反家庭暴力法》才能发挥最大作用,真正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