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回音】“律师为坏人说话”的法伦理悖谬

发布时间:2015-04-28      来源: 梁剑兵的法律博客    点击:

 

 

 

在法伦理的意义上,未被法院判决有罪之人,在伦理上是“中性”的,我们既不能认定他或者她是伦理意义上的“坏人”,当然也不能就此做极化判断,转而认定他或者她是“坏人”。

 

文 | 梁剑兵

来源 | 梁剑兵的法律博客

 

律师并非大众伦理的敌人,当然也不是戕害公平正义的杀手!——题记

 

我向来不认可“律师为坏人说话”或者“律师应该为坏人说话”的说辞,因为这种说辞存在着基本的法伦理悖谬,冒犯了法律和法庭的正义性与正当性,将律师放置于反道德反伦理的位置之上,属于典型的伦理不正确,也是很荒诞的。

 

律师是法律专家,自然是以为法律代言、替法律说话为本职圭臬的,这是基本的法理常识,因此,当我看到有律师著书《为坏人说话》时,首先就这个书名的违背法理而感到惊诧!

 

在我看来,那种声称律师“为坏人说话”的说辞起码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带有正当性的。

 

首先,这一说辞违背“无罪推定”的基本法律精神。律师所辩护的刑事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在未被法院终审判决有罪之前,首先应该被假设为无罪之人,这是法律人众所周知的法理常识和常理。从这一大前提出发,即使进入道德场域或者伦理语境而论,合乎逻辑的思考只能是这样:假如法律人将上述基本法理带入伦理语境,那么,被“假设”无罪的人是不可能被贴上“坏人”的标签的,也就是说,在法伦理的意义上,未被法院判决有罪之人,在伦理上是“中性”的,我们既不能认定他或者她是伦理意义上的“坏人”,当然也不能就此做极化判断,转而认定他或者她是“坏人”。

 

其次,这一说辞混淆了道德判断与法律判断,是缺乏法理素养的表现。在法理上,只有合法与违法、有罪与无罪的判断,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判断。在法律的辞典中,你永远找不到“坏人”这一词汇在法理或者法律上的定义。法律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尺度是法律而不是道德,这也是基本的法理知识。如果律师按照伦理标准判断案件当事人的行为,那么这位律师也就不是律师而是道德家或者传教士了。所以,秉持“律师为坏人说话”这一说辞的律师本身就欠缺基本的法律衡准。

 

第三,这一说辞将本该维护法律尊严、促成司法公正的律师职业共同体放置在正义性的对立面,也放置在了被社会大众鄙夷或者唾弃的对象的位置上,这是极其不当的。惩恶扬善、维护正义,这是法伦理对所有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内——的共同要求,律师也是要以维护正义、弘扬良善为己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律师与法官和检察官的职业使命是完全一致的。即使面对罪恶昭彰的、证据确凿的凶犯,律师以人道主义关怀请求法庭严格司法、给被告以公平的审判和正确的惩罚,依然是合乎正义与法伦理的。换一句话说,律师并非大众伦理的敌人,当然也不是戕害公平正义的杀手!姑且不论确实存在被冤枉的人,即使是对确实有证据证实其犯罪行为的被告人,律师的使命和职责也只能是请求法庭严格依法审判、罚当其罪,不畸轻畸重,这也是维护“公正审判”的应有之义。

 

总之,律师不是为“坏人”说话的,也不应当是“为坏人说话的”。正确的说法是:律师是为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而进入法庭为被告辩护的。或者通俗地说,律师依法辩护,不是为坏人说话,是为法律说话。

 

难道不是吗?

2015年1月22日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