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老人与法-江平和他的《沉浮与枯荣》

发布时间:2015-06-09      来源: 南方周末    点击:

作者:朱又可,南方周末记者

来源: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54613


江平顽强地走在为法治鼓与呼的道路上,其口述体自传《沉浮与枯荣》记录了他八十年的跌宕起伏

 

1950年代在莫斯科大学法学院留学的时候,同学戈尔巴乔夫比江平高一级,是当时的校团委书记。江平和戈尔巴乔夫有工作上的来往,但没有更多印象。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北京的莫斯科大学法学院校友在当时苏联大使馆的指导下,曾各自寻找当年的影集,看能不能找到哪位同学和戈尔巴乔夫的合影,并打算筹划与校友戈尔巴乔夫见面。会见的事后来没有了下文,江平也没有找到这种合影。俄罗斯人名字长,他记不得很多苏联同学的名字了。

 

毕业后,他只回去过两次,一次是2005年莫斯科大学建校250周年自费故地重游,一次是随七届人大代表团官方访问。综合自己接受教育的经历,他回顾说,和苏联的教育比起来,早年在北京的教会中学和大学所受到的英美教育对他的影响更大些。“我目睹苏联的那套社会主义体制失败了,我现在主张‘宪政社会主义’。”江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因为左腿是假肢,江平坐下时是让自己掉进沙发的,像自由落体,还在宽大的沙发里弹了几弹,带着几分人性的洒脱。

 

在2010年底出炉的各类年度好书评选中,《沉浮与枯荣》获得了“年度十大好书”第一名等多项荣誉。它被认为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一本“关于大时代、大智慧的书”,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史”。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节本

 

“‘沉浮’与‘枯荣’很能够表明我这本自传的性质,讲了我人生的顺境和逆境。”2010年12月28日,江平80岁生日前后,他收到了最丰厚的礼物,“八十自述”《沉浮与枯荣》出版,很快,其读者超越法律界,并接连被媒体评为2010年度最受欢迎图书及年度致敬好书,江平对此略感意外。

 

一开始决定自己写回忆录,他的想法是先写立法上做的工作和经历,而他早年求学、留苏、反右等经历则留待最后再写。但当他把立法的事情写了大约七八万字时,再回头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却觉得再也写不下去了,觉得“没劲”,没有多少人爱看。“活着的人来写回忆录,出这个风头干吗?”

 

他的第一个博士生赵旭东劝他:“还是很多人想了解的,写吧。”几年间,赵旭东一直敦促自己的博士导师写自传,但低调而谦虚的江平坚持不想张扬自己。直到2008年底的一次中风,加快了这件事。那次中风后,江平的记忆力恢复到95%。“如果恢复不好,今天读者就看不到这本书了。”赵旭东说。

 

在征得江平同意后,赵旭东找到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陈夏红做口述记录和整理工作。陈夏红曾采访过江平,作为后学的他,对江平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前后经历最感兴趣,相关访谈以《我只向真理低头》为题分三期全文发表在2010年12月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上。“80后”陈夏红和近80岁的江平合作进展很快,口述从2009年6月开始,当年11月结束。陈夏红每周或两周一次到江平家里,进行两三个钟头的录音,回去进行整理,整理后再由江平修改。

 

“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这本自传出版时,由我和编辑一起进行了删节,大家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节本’。”陈夏红说。

 

此次出版的《沉浮与枯荣》共40万字,删除了4万字左右的篇幅,在书稿中是一个专门章节,讲述的是江平从1988年3月当校长到1990年2月被免职的经历。江平还是争取保留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他免职的细节。司法部一位副部长来学校宣布免职决定时,措辞是“根据江平同志本人的意愿免去他的校长职务”。

 

江平说,这也基本是实情,他也不想当校长了,不当校长还回自由身,不再违心地说话和做事了。“我说如果书中没有我免职这一段,就太不完善了,最后把这部分还保留下来,但因为删节了几万字,使人读起来好像是缺点什么东西。”江平说。

 

江平最喜欢自己诗词集中的一首《临江仙·悲歌》:“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目过耳天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

 

书名“沉浮与枯荣”也正是出自此处。“谁主沉浮与枯荣?到底历史上谁来决定一个人的顺境和他的逆境?沉是表示逆境,浮表示的是顺境。那么枯荣也是这样的,一株花草的荣是它的顺境,枯是它的逆境。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都得有顺境和逆境。”江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详细阐释书名的含义。

 

这本口述体自传分五个章节讲述了江平跨越八十年的顺逆经历——“似水流年”是他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包括在北京教会中学、燕京大学新闻系以及留苏学法律的求学足迹;“廿载逆境”回忆了他如何被划成右派、如何失去一只脚,也追忆了他的婚变及离开政法学院到外县教英语的往事;“我的教与学”讲述他1978年重回政法学院、担任校长一职的前后经历;“大立法时代”则以他作为七届人大常委和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催生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确立私权地位的故事;“为法治呐喊”则讲述他的法治观以及他对宪政民治的期待。

 

面对逆境,江平一直有一种豁达的态度,他说自己的这种豁达正是厄运锻炼出来的。1956年一年,三件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在江平身上——被划为右派;结婚一周的妻子被迫与他离婚;劳动改造时,左脚被火车压断,从此只能换上假肢行走。

 

他这样划分自己八十年来的逆与顺——1956年到1978年是22年逆境,1978年到2000年是22年顺境,但顺中有逆。

 

1956年,留苏归国的江平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为那个时代一心报国的“海归”。 (陈夏红供图/图)

 

学生们高喊江平的名字不肯停息

 

1990年,不当校长后,江平把分给他的校长住房也退了,那房子也太小,他自己掏钱在北京郊区买了三套连在一起的公寓房。每个房间都有大沙发和各种家具,摆得很满,像是江平自己驳杂的经历:既在英美的教会学校读过书,又在苏联学过法律;既教过俄语,也教过英语;一生推重作为私法滥觞的罗马法,又肯定遭人诟病的经济法——这一概念多见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有属于经济法范畴的法律规范,却并没有经济法这一概念;身为中共党员,却也为罗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罗二世的去世撰写纪念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1990年那一届学生举行毕业典礼时,已经退位的校长江平没有被通知出席,学生们看到主席台上没有老校长,于是,高喊着江平的名字久久不肯停息。

 

而在政法大学4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平的座位很靠后,主持人宣布参加庆祝会议的名单,念到江平的名字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他自己认为他不适合当校长,只适合当教员,但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届届学生心目中,他是他们“永远的江校长”。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终身教授,从1991年开始带博士生,到现在他门下已有200个博士了。

 

在他的学生赵旭东眼中,江平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获得教授资格、博导资格都比和他资历相当的人晚些,但他对这一切都是一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状态,江平对形式上的荣誉保持着宽广的心胸,这也影响了他的不少学生。

 

“先有民法还是先有宪法?”江平问。用拉丁文学《罗马法》,是苏联留学给他留下的遗产,他一直致力于把作为民法之源的罗马法运用于现实,民法典迟迟不能出台,他认为这是在强势的公权力面前私权利太弱小的表现,社会现实的不公正容不得他从容,因此他出版的两本书的名字,都带着“呐喊”二字:《私权的呐喊》和《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作为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和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绝大多数不懂法律的“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合作,他得为那个时期众多法律的合法性“把关”。

江平被称为“法学界的良心”,他从不迷信权威,将“只向真理低头”视作人生信条。他曾在物权法等涉及私权的法律制定中担任重要角色。2010年,八十高龄的江平出版了口述体自传《沉浮与枯荣》,被认为填补了中国当代法学家传记的空白。(CFP/图)

 

预见宪政、民主、自由、开放

 

退职校长后,江平对一系列公共事件持续发言,转变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说他在中国受到两个人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吴敬琏,吴敬琏认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大的威胁是权力干预太多。

 

江平说过一个事:马英九考大学时,跟父亲马鹤凌就考什么专业产生分歧,马英九想考法律,但他父亲希望他学政治,并且说,学法律的人法律性格太重,守之有余,变通不足。

 

江平觉得这几个字对自己很有启发:“学法律的人如果以现有的条文作为遵守的准则,那肯定是一个保守的人,这是职业特点决定的。学法律的人很少懂得权变,权变是政治学的概念。如果能够在法学家群体中更多灌输一些改革开放的、法治的理念,就有更革新的一面。”

 

江平说自己的局限性和矛盾也正在于此,他认为严格说来自己不能算专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为他自认为法学经典读得不够多;可是,在这个转型时代,太拘泥于法律条文的现状,就有法律原教旨主义的危险。

 

在赵旭东看来,江平教授是跨界的知识分子,他身上的社会意识比年轻一代法学专家强烈得多。

 

江平在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同时,避免自己过分地站在弱势群体立场,那容易滑向民粹主义;在为私权呐喊的同时,也不把私权绝对化。他对重庆最牛钉子户的观点是,私权有时需要让位于公共利益。他对杨佳案发表观点说,公民有遵守法律判决的义务,哪怕是对不公平的判决。不管是什么原因,杀人就是触犯了刑律。他说他不讨好权力,也不讨好大众和媒体。哪怕遭到网民“围攻”或被听众威胁要向他“扔鸡蛋”。

 

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在大学讲台之外传播法律文化,投身于他称之为“大立法”的时代,他参与了包括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合同法、信托法、物权法等在内的立法工作;尽管立法的行政主导性特征,但还是采纳了他和其他法学家的意见。

 

在赵旭东看来,多数人是沉默的,当社会与他们内心的意愿不契合的时候,多数人会选择沉默,而江平则会表达出来,他不允许自己沉默。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