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我们应该如何尊重生效判决

发布时间:2015-06-19      来源: 法官之家    点击:

作者:丁风,浙江大公律师事务所

作者赐稿,在此致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田仁信故意杀人案一审刑事判决书在网络上被炒的沸沸扬扬,很多法律人和普通民众对判决书中的事实与证据、定罪与量刑存在的“瑕疵”提出了非议和指责,甚至有人直言这份判决书不及格(59分)。法律作为强制性规范,只能控制人的行动,却不能规范人的思想,公民有权对社会事件依法表达不同意见。但是,对于司法的判决,未生效者不可以批评质疑,生效了仍然不可以批评质疑。

 

199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号称“世纪审判”的前美式橄榄球明星、演员O·J·辛普森杀害其前妻妮克尔·布朗·辛普森及其好友罗纳德·高曼案进行审判。当几乎所有的证据和大多社会舆论都指向杀人凶手是辛普森时,法院最终却出乎意料地当庭宣判“辛普森无罪”。眼看着“杀人凶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逍遥法外,受害人的家属(据说是妮克尔的母亲——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静静地坐在旁听席上,面对媒体轻轻地说:“今天正义受到了践踏,人权受到了践踏,但是,我们尊重法院的判决。”

 

一、生效判决应当得到绝对的尊重

 

在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人们莫不尊重法院的判决。因为,尊重法院的判决,是一个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法律信仰的基础,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司法应当得到绝对的尊重,尊重生效判决就是尊重法律。田仁信故意杀人案一审刑事判决书未经法定程序纠正、撤销之前,应当得到绝对的尊重。

 

二、司法裁判具有亲历性

 

审判讲究亲历性,即案件的裁判者必须自始至终参与审理,通过“望闻问切”审查所有证据,对案件作出判决须以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为前提。任何未亲身经历庭审而对判决书妄加评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舆论审判,而缺乏程序和规则意识的舆论审判,除了徒增民众对司法的疑虑和不信任之外,注定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裁判结论。如果以非亲历者的眼光审视其他判决书,一样可以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瑕疵”。

 

三、司法允许适度的不完美

 

每一份判决书都应当追求尽可能完美,但是它们不可能达到极致完美。刑事司法是依据错综复杂的证据认定法律真实,而无法还原客观真实,所以它不可能100%的准确。裁判者在严格按照诉讼程序,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各项权益的基础上,运用证据规则得出内心判断,最终形成纸面上的判决书。法官是人,不是机器,其整个裁判的过程受制于经验、学识、情绪、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由于考虑到司法有可能不完美,所以刑事诉讼法设置了抗诉、上诉、申诉等救济途径。

 

四、呵护脆弱的司法生态

 

从宏观上关注司法体制改革动向,到微观上关注个案判决书,说明民众对司法工作寄予厚望。最高司法机关亦积极回应民众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相继出台了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司法裁判全程留痕等制度。员额制正在冲击旧有的司法生态,而高效、权威、崭新的司法生态尚未成型。司法官们在不断提高裁判文书的质量,加强说理,充分论证,相信每一个司法官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如果人人都肆意挑战判决书的权威,看似人人都是权威,实则权威沦丧。也许,将来还会爆出一些有“瑕疵”的判决书,但是,如果我们精心呵护脆弱的司法生态,让它逐渐完善强大起来,如果我们给加班加点、不辞辛劳的司法官们一些鼓励,一些人文关怀,而不是对一份判决书穷追猛打,是不是更好呢?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