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现状】请公众给司法机关一个公正办案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5-07-09      来源: 巍巍丛台 法律博客    点击:

在司法公信建设持续深入的今天,请公众给司法机关公正办案的机会,请公众耐心的等待一下结果,请公众在要求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自己也依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文 | 巍巍丛台

来源 | 巍巍丛台的法律博客

 

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被害人与一名被告人发生争执后被劝开各自回家,后该名被告人又与其家族中兄弟、长辈等人持械赶至被害人家将被害人捅伤致死,直接致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在逃,其余被告人在案。这是一起在理论上和证据上都不太复杂的案件,因为被害人无法安抚的情绪,致使该起案件在处理上一波三折。

 

先是定性问题,被害人家属不满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故意伤害罪的定性意见,多次找办案单位反映,并且多次上访寻求解决,本案的定性并不复杂,不存在任何理论上的争议,可是被害人家属就是不满意。

 

再是开庭问题,第一次开庭,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即被害人家属当庭提出回避申请,认为被告人的近亲属在中级法院工作,中级法院不能审理该案,应该异地管辖。在原告提出回避申请的同时,旁听的被害人家属开始放声大哭,审判长多次制止无效,被迫宣布,回避问题需要由院长决定,旁听人员情绪无法控制,暂时休庭,何时开庭再行通知。

 

第二次开庭,审判长宣布,所申请回避情形不属于法定情形,中级法院有权管辖。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不服,从座位上站起,开始大声质问审判长,同审判长争论,表示中级法院就是不能审理,要审也得院长亲自审,同时旁听的被害人家属又开始嚎啕大哭,鉴于这种情形,审判长又宣读,鉴于你们态度难以控制,我们可以请示高级法院,看高级法院是否能指定异地管辖。

 

第三次开庭,审判长宣布,高级法院不同意指定管辖,中级法院继续审理,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时,附带民事诉讼原告高声制止,质问审判长为什么高级法院不同意,又开始质问审判长为什么不回避、大喊大叫。于此同时旁听席又开始哭喊,其他被害人亲属七嘴八舌开始纷纷指责审判长,审判长指令法警如果哭喊制止不了请带离法庭,原告马上停止了向审判长吵闹,跑到旁听席同其亲属一起指着法警大喊,你们动人试试,看你们谁敢动。法警无奈将喧闹者带离,被害人家属一哄而上大喊法院打人了!法院打死人了!全部退庭到审判庭外,开始砸门、喊叫。

 

因为直接致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在逃,在案同案犯的量刑可想而知,不会像被害人亲属所要求的那样。也可想而知被害人亲属之后的反应又会多么的激烈……

 

办过了好多案件,我们也深刻的理解被害人,理解被害人的亲属,他们稍微过激的行为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激烈到这种程度,严重干扰了司法办案的正常进行,确实很少见。

 

平心而论,其实法院也非常为难。明显的不符合法定的回避情形,上级院也不会指定异地管辖,法院也想在被害人一方心情平静下来的时候能理性的参与庭审,旁听一下证据和辩护人的意见,以信服法院最后的判决,也是为了最终矛盾化解,才一而再的休庭,可是被害人始终无法安抚……

 

可能最终又得回到司法公信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在这个案件上,我们需要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问题,还有当事人的原因。其一,在审判庭上被害人家属可以随意跟审判长喊叫、吵闹的情况下,法庭的尊严都不复存在,司法公信又从何而来?其二,法院依法可以强制带离法庭,但是随后所激化的矛盾会导致被害人的反应更为激烈,办案人又要不厌其烦的接访、汇报,在信访仍被关注没有完全改观的情况下,一旦被害人亲属有过激行为进而导致成社会事件,办案人员仍旧责无旁贷。其三,即使最后的判决再公正,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回避申请没有被准许,被害人亲属被强制带离法庭,在被害人一方,法院就已经不公,判决就会更不公,在被害人一方及其周围,法院就是不公正的。其四,导致现在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被害人不懂法的原因;有被害人不理智的原因,对于被害方而言其实是否不公正应该等一等,看一看法院的最终判决结果;可是为什么被害人能如此激烈的不服从法庭,历史原因可能才是主要的,毕竟司法机关曾经有让位数不少的公众感受到司法不公,毕竟政策曾经让公众信访不信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司法公信建设持续深入的今天,请公众给司法机关公正办案的机会,请公众耐心的等待一下结果,请公众在要求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自己也依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最后,也是社会必须理解的,在司法公信建设过程中,公众思维定势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本案的激烈冲突还会不断的出现,这是司法公信建设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阵痛,我们应该理解司法机关、理解办案人,毕竟法律才是社会的最高圭臬,谁也无权逾越。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