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律师行业:师傅、搞关系、业务能力及其他

发布时间:2015-07-29      来源: 法律读品    点击:

作者:刘远莎 ,浙江六和(义乌)律师事务所律师

来源:法律读品(ID:lawread)



入行五年,律师这个行业我怎么看?

 

曾经我写过一篇网络红文——《有个律师朋友是怎样一种体验》,两天时间内陆续收到散落神州大地的新交及旧友的祝贺:莎莎姐你要火了!当然,我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傍”我的机会——因为吃了一只鸡蛋还想去关注这只母鸡的人,很少。我除了被冠以段子手的光荣称号,并无二致。但是,这个偶然为之的文章在律师圈中这么火却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嗣后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该文某种程度上是律师的推广贴(客观功能而非主观动机):律师多牛逼,口才倍儿棒逻辑超强谈话还总是可以切中要害;他不仅懂交通事故处理流程、能参与几千万的投资,还精通刑法,简直就是通才;他求真务实辛勤劳作还挣得不少,关键他还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免费帮忙,何止是插刀——还带放血)。同行们读来均觉圣心大悦,一个字:转转转。

 

2、当然,如果你认为仅仅靠为律师吹牛皮,就能引起如此大的认同度,那就图样图森破。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戳到了。也就是说,大部分律师除了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上文所列“高度被认同”境遇,也经历过各种5+2白加黑、火烧屁股才找你、各种认识不认识的三姑六婆七姑八姨冒出来请教你甚至生男生女好这样的问题以及被人当免费工具、活的法律百科全书使的苦逼、尴尬、无奈等心境。

 

3、段子集,人人都喜欢。

 

只是,那篇文章在获得让人“给跪了”的认同的同时,也有人嗤之以鼻:“自我意淫?律师群中,高大上者有之,庸俗市侩者也大有人在。”我分析过这个评论的根本原因,可能如下:(1)评论者所认识到的律师实况与文中所列相去甚远,所以认为作者完全是在吹牛皮,故指“意淫”;(2)评论者见多识广,知道这个行业龙蛇混杂,而文章对于律师的一些毛病、短处、乃至不堪,压根儿没提。

 

那么同样是律师,作为多数人眼里的高端人才,为何有的被冠以精英之名,有的却被指为诉棍?有的可以把代理词写成判词范本,而有的连个基本法律关系都拎不清?有的年入千万,而有的仅供温饱?有的高大上,有的低粗土?

 

我相信你一定问过以上的问题。我也想过。你以为接下来我会告诉你标准答案?NO!不是我不想,是不能。客观能力上的不能,而非主观意志上的不能。当然,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论文格式,我还是会试着讲点故事、做点分析。那就先从我的故事说起吧!

Ⅰ 法学专业,纯属偶然

TVB剧场中,头戴假发、慷慨陈词、挥金如土的律师逼格爆表。我当然不是因为如此单向美化的理由才入行。曾经我有两个愿望,一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学者,致力于为国内的心理学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二是仗剑走天涯。然并卵,最终我还是走上了法学这条不归路。原因很简单:理想院校的理想专业无情地抛弃了我,至于具体分数差距,我并无了解的冲动——假设过往通常是loser自我安慰的伎俩,我才不用。我只会假想以后,一个假想失败后再假想一个。

 

2006年我进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这里发生了堪称改变我命运的事件:我加入了学校的法律援助接待站,其直接受绵阳市司法局的指导。在数次跟随律师们一起在法律援助窗口值班、旁听他们开庭过程中,我有了对法律行业的最初步的感性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告诉自己:别的职业都滚粗,我要当律师。

Ⅱ第一位师傅,影响力超出你想象

2008年5.12大地震后,学校停课修复校区。地震让我深刻体验了一把人生无常之感,默默地告诫自己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情。6月份我找了四川绵阳一家律师事务所见习。非常幸运,当时跟的是绵阳当地一位经验丰富、性格温雅的律师。他带我接待当事人咨询、谈价,还加过一次某公司的内部会议;指导我的法律文书,开庭也带我旁听,在我有疑问时耐心解答。那时他告诉我,律师这个行业很艰辛,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前三年是比较难捱的。从入行到可以独当一面、各方面都过得去的律师,五到八年的时间是要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律师行业中的358定律:3年冷板凳、5年小律师、8年合伙人。

 

那时我只是一名见习生,但他始终对我保持了一名师傅的风度,所以我一直敬他如师。如果你从未对这个行业有过了解,不太能领会到我要表达什么。简言之:徒弟出道,可能抢了师傅业务。有的律师招助理,不过是找个文员+搬运工+清洁工的跑腿打杂混合体,助理工作不过就是装装案卷送送材料搞搞卫生泡泡茶,关于这个行业的内核,他一点都不会主动透露给你。那些号称“只要你用心、努力,总是可以学到东西”的鸡汤文,完全无视悉心教诲和放任自流的不同师傅带出的弟子的差别。

 

当然,我是幸运儿,遇到的历任师(lao)傅(ban)对我不仅慷慨,还倾心指导。我所知晓的律师,很多都在手把手带徒弟,值得尊敬。但是概率这个玩意儿其实没啥实际意义,因为在现实没有发生前,你永不知晓不幸究竟会不会来。师傅尤其是第一位师傅对弟子的影响,比学堂里任何一位老师的都深。因为你与他朝夕相处、他对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处事风格办案技巧乃至讲话的口气,都可能在你的身上得到映射。找对师傅,起跑时候你就冲在了前面。

Ⅲ “搞关系”对律师重要吗?

律师嘛,最重要的是广交人脉,要会“搞关系”,要“上头有人”——这就是社会上流行论调之一。那有了这些能力是否就能拥有一切呢?我跟你举两个例子(为表达效果虚构,如有雷同,咱来聊聊;涉及到的实体及程序问题也不是本文要表述重点,请尽量略过):

 

案例一:刘律师社交极其活跃,某日酒局与某外贸公司老板王总结实,把酒言欢之际,刘律师巧舌生花,把饭局气氛活跃得像个脱口秀现场。末了,王总说,刘律师我这里有个朋友借了我两百万,一直没还,你帮我看看咋整。刘律师隔日随便看过材料,说王总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屁颠屁颠拿着欠条二话没说就诉上去了。庭审中对方说,钱是借了,但是我们已经还清了。后来才知,实际按月息一毛计利,利息付了很长时间。后法院认为超过法定范围的利息足以抵扣全部本金,驳回全部诉求。刘律师傻眼了,问王总咋没告知这些情节。王总说,那你也没问我啊!我咋知道这个清掉的利息还要抠出来呢!你什么律师啊?!自此,在王总心中,刘律师卒。在王总关系最紧密的20人心中,刘律师亦卒。

 

案例二:刘律师与某法院民二庭王法官曾是同窗。王法官分到业务庭后除了批量式办案外,还时常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活动,业务能力日渐精进。某次刘律师代理一个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案子中的施工方,要求支付工程款。刘律师递交了一份工程咨询公司出具的关于工程量和工程价款的评估报告,但证据形式存在严重瑕疵,对方律师极力否认并提出了诸多合理理由。王法官一看情况不妙,问刘律师:原告方,你方是否还有其他证据证明工程款数额?刘律师:我们已经提出了充足的证据,如果被告认为证据有问题,应当提出鉴定。王法官心里一紧,犹豫三秒钟:那你方是否需要申请对涉案工程的造价进行鉴定?刘律师(毫不犹豫地):不申请,我们的证据已经很充分了。王法官心中千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烂泥扶不上墙的即视感油然而生。庭后,王法官实在忍不住还是给刘律师挂了个电话。刘律师慌了,好不容易通过庭长关系弄了个法院依职权鉴定。但此后,在王法官心中,刘律师亦卒。

 

以上二例要说明什么?我不是说社交能力或者“搞关系”没有什么卵用——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这个关系,你可能根本就拿不到王总的那个民间借贷案子,也不能弄到一个“依职权鉴定”。但是,如果没有优秀(好歹过得去吧)的业务能力做支撑,这些资源除了给你一个“一手买卖”之外,再就附赠“这是个煞笔律师”的评语。不过,如果你的业务能力本身极佳,那以上能力会让你锦上添花。

 

那么是要跟法官“搞关系”吗?司法不公往往是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命题,此外所谓“大案讲政治、中案看影响、小案按法律”的论断,也大有人信。但是朋友,现在法律规定越来越精细,司法审判也越来越公开,法院裁判文书乃至审判流程都要上网,你认为得多么深厚的关系才能让“你的一个老朋友”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枉法裁判?如果你成功地许之以利并“勾兑”成功,从此后你的执业生涯就不是干净的了,并且你和他同样在对方的心目中降到一个并不值得尊重的微妙处境,并且对你、他的职业生涯都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那么,怎么才能让法官真正尊重你呢?

Ⅳ 关于公检法,每人心中都有一张红黑榜

小刘律师自2010年正式进入律所工作,几乎都是诉讼业务。从深圳到北京,从北京到义乌,间或还在异地开过好几回庭。对于法官的认识,总体来说业务水平及人品素养都是有所差别。刑事案件中,我经历过公安机关、检查机关移交案件时完全不知会律师更不会移交律师意见的,见过刑庭法官庭审时极其粗暴地打断辩护律师的关键发言的,见过判决书中对于律师所提的超期羁押这样的严重程序问题只字未提的。民商事案件中,听过交通庭法官“我们只管侵权责任法不管婚姻法”的雷人语录的,经历过被法官以“你撤诉吧撤诉后案子还到我手上我如此这般如此那般”诱导而当我真的撤诉后才发现完全受欺瞒的,还被法官以“循循善诱”的语气误导而差点放弃部分诉求而其实是他不想处理的部分的;还遇到过要求向对方当事人发问而被法官以“就是不允许”这样粗暴的理由蛮横阻止的……当然,也遇到这样的法官:温文儒雅,对律师也非常尊重,专业素养和调控庭审的能力都是超强;也遇到过这样的检察官:你对案件提出意见,他非常重视,并且及时就理论与实践都与你真诚探讨……这时,诉讼律师也会变得不那么尖锐,会温和起来,并且无比尊重之。归结起来,获得律师的尊重似乎也不难:1、专业水平硬一点;2、对律师平和一点;3、即使律师资历浅,也不要过分欺负他。

 

但是法官凭啥要尊重律师呢?如果你写的起诉状三个当事人就列错了俩,如果你在法庭上满嘴跑火车,如果你跟法官交流时动辄以检举投诉为“筹码”,法官如何真正去尊重你?所以我认为,要获得法官的尊重也需要:1、业务能力过硬;2、你同样尊重他。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

Ⅴ 怎样才能业务能力过硬?

曾经有人吐槽那些自诩经验丰富者:你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你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这句话的第一层警示含义是:知识需要更新;第二层含义:有人打着年限的幌子赢得市场。许多客户选择律师时,会倾向性选择年纪大的、执业年限长的,这是年轻律师的一个痛点。诚然,对于旧业务,有过多次办案经验的律师的确可以预测到各种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而实战经验不足的年轻律师可能会被庭审中法官的一个问题打个措手不及。

 

但这不是个真命题,经验不会教会你全部。律师是一个永远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不仅包括要时刻关注我们变化多端的法律法规规章解释,还需要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等技术,并且时刻关注市场上的新生事物。这些都很重要,而老律师可能在这些问题上“老马失蹄”。但这些对于律师又不是最重要的。市场推陈出新的频率超乎想象,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原理,才能随机应变。归结起来,律师最重要的两项能力是:1.分析问题的能力;2.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么?给我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有毛用?但你可曾有这样的经验:一方面觉得法律规定非常清晰,但扔过来一个实例,并且别人抛出了几个观点,你想想这样也对那样好像也没错哦,然后翻来覆去找案例,而且检索选项简直需要达到与案情一致的地步,最后昏昏沉沉发现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匹配,相似的案例似乎又都采纳了不同的意见。你一团乱麻。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案件的要害,更谈不上做什么方案分析了。至于如何找准案件核心,以后有机会再行文分享,简言之就是先对案件做一个基本的法律关系判断,然后按照法理、法律、解释、案例的层级围绕诉求请求(或者委托人目标)进行方案的分析。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思维开阔的基础上,不管你是用刑事、行政、还是民事的诉讼策略还是谈判协商等,一切要围绕客户目标,以解决客户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工作。这种能力通过一定的训练都可能达到。这两项技能是律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做大做强的基本前提。

Ⅵ 律师行业前景如何?

一个字:好。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律师行业的发展。律师行业在中国还比较年轻,律师业务模式、律所发展模式离成熟二字还有距离。但是想必大家都已经发现,现在法治类新闻在总版面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不学法的朋友可能拎出法律的具体条文与你探讨法治新闻,国家也在以多种方式鼓励律师行业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会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律师也将成为大家圈子中不可或缺的人。

Ⅶ 结语

说得有点多,也有点杂。入行五年的经历和感受,绝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表达。我对这个行业充满期待,还有深沉的热爱,这是一个非常适合那些生性自由、头脑灵活、思维缜密、思想开放的人。并且,这是一个永远不会限制你才能发展的行业:你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事,不同水平的律师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只要你真的足够优秀,总会崭露头角。前期的寂寞当然难以派遣,但如果坚持下来,日子不会差。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当实现了客户目标的那种成就感,想一想客户把财产乃至生命都交给你的那种高度信任度,其他事情,能与之比拟么?

 

以上种种,与诸君共勉。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走得更远、更好。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