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racy
来源丨律新社
这两天,李铭(化名)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搬家。天枰座的他面对两个区的橄榄枝,左右做不了决定。李铭是沪上一家专业性律所的主任,而让他纠结的导火索,是上海市司法局不断推进关于律所属地管理的“新政”。
律新社获悉,为了更好地解决管辖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律师的力量,上海市司法局出台《上海市司法局关于明确律师事务所管辖问题的通知》要求“人户合一”。
李铭的律所设立于1996年,当时注册在虹口,但后来业务发展都在西南面,于是在长宁买了楼,多年来也一直在长宁办公。“长宁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很熟悉,但虹口的条件也很吸引。”到底该怎么取舍,成为李铭心头的一个结。
“这样的政策前几年也出现过,但这一次似乎动真格了。”一家中型律所主任孙涛(化名)说。
孙涛所在的律所也同样存在“人户分离”的问题,20年前注册建所的时候,他被浦东新区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但从2000年开始,他就把办公地点设在了静安,而这么多年来,他在静安拓展了相当规模的客户群,参与了很多社会矛盾的化解,承担起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也享受着区政府和一些部门的上宾待遇。当然,浦东对他也很不错,毕竟每年过千万创收的税,可都是进了浦东的皮夹子。
孙涛原本以为会跟以前一样,风吹过就散了,但他从多方面打听得知,这次“清理”不会那么简单。这一个月来,沪上多家律所合伙人之间碰面,都免不了悄悄在通气:“你们搬不搬?往哪边搬?”一些小所甚至试图租赁“虚拟办公室”,以解决管辖。
其实,风声不是突然之间收紧的。
早在去年10月,上海市司法局就颁布了《上海市司法局关于明确律师事务所管辖问题的通知》,通知上明确表示,“本市存在一批事实上由非住所所在区县司法局管辖的律师事务所。对于存在此种情况的律师事务所,各区县司法局要认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指导律师事务所通过自主选择变更住所地或变更主管机关的方式完成调整。”
事实上,上海律所“人户分离”的现象在行业里还是较为普遍的,上海各区县均有类似情况,甚至很多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也处于这种状态。
一位从业数十年的律师分析,“人户分离”状态的形成有着历史原因。
二项原因相加,就造成了如今“人户分离”的现状。
尽管收紧“属地管理”给一些律所确实带来了实际问题,但大部分律师还是报支持的态度。
他们认同,严格执行属地管理有利于有关机构对律师行业和律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打破行业两极分化,促进法律服务市场整体平衡发展。
但也有律师担心,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这种“人户分离”的现状,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必然造成一定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些原本注册在非中心区域、办公在中心区域,同时又较为优质的律师事务所,可能会选择将注册地变更为其实际经营所在的中心区域。”一名律师说。
确实,短期看来,该政策可能会造成非中心区域的律师资源暂时流失。当然,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现在的政府部门都不希望本区的优秀律师事务所流失。于是,就出现了李铭和孙涛所面临的那般,两个区都伸出了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