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法律人之间,应如何进行公共话题的辩论?

发布时间:2015-08-12      来源: 法客帝国    点击:

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吸收信息,而有了强烈地反馈、表达和参与辩论的欲望;但怎样辩得有理有据、不失风度,并能继续辩论,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

 

以前周围除了同事以外同行很少,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听说你学法律来咨询案子的,也就只能跟同事、同学忙里偷闲时聊聊转了八手的小道消息,调侃下信息来源不明的案件细节,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辩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揣着自己脑洞大开预想好的情节继续埋头案卷。自从微博、微信流行起来,大家都不停地在加专业群、刷朋友圈、订公众号,即使案子再多再忙,加班躺倒在床上也要看一眼群消息,扫一遍朋友圈,读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

 

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每天看到的法律相关信息范围广泛,紧跟法律时事,大到出台司法解释,小到法律常识普及,纪念邹碧华法官活动、关注陈发树与云南白药股权之争、商建刚退律转法事件、奚晓明同学信件等内容大家都能足不出户得到相对完整的资料。慢慢地,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吸收信息,而有了强烈地反馈和表达的欲望;不再只探讨自己手上的案件如何处理,开始关注时事、政策、司改各个环节。自然有讨论就有分歧,有分歧难免辩论几个回合,有不欢而散的,有呵呵而止的,大家也都见怪不怪。最近,大学教授和法检小花的讨论天天刷屏,你来我往,有去有回,今天贺卫方老师亦发文评价。

 

本文不就他们之间的辩论做评价,因为不了解细节,但我想法律人之间保持辩论肯定是好的,而且辩好了是有利于改善司法环境,促进公平正义的。但怎么样辩得有理有据,不失风度;最后即使辩不出个所以然来,也不至于反目成仇,不会导致以后再有话题双方也回不到辩论的平台上,才是这次辩论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

 

1、辩论的目的

 

首先,大家至少应该达成共识,是辩论而不是参加辩论赛,不是所有辩论都是为了分个谁胜谁负,谁站在道德、法律上的高位,而是通过辩论寻求真理,哪怕不是“真理越变越明”,给我们的司法实践提供些新观点,新思路也好。法律人大多是能言善辩的,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大多是“常有理”,而往往这种讨论最后都变成辩论赛,屁股决定脑袋,一味地不管不顾不听,对方辩友说的全不对,我方才是合情合理合法。

 

2、辩论的基础

 

个人认为,辩论的基础建立在双方就某一事件公开公布的信息获取上应该对等。比如,要针对一个案件进行讨论,大众能获取的信息最直接的是裁判文书,而且案件的法律事实,双方的观点证据,法官的心证决断,都体现在裁判文书当中,那么讨论的基础就应该限定在这份公布的裁判文书之上。不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再讲什么,我告诉你这案子里面有内幕,什么什么的;如果真有这些情节,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走相应法律途径寻求救济,而如果真要在辩论中探讨这些,也最好在开放一个讨论的开始就同时公布相关信息,而不是把这些当作把柄握在手中,在对方发表辩论意见之后拿出来攻击对方。这也是法律人应该懂得的朴素的“举证期限内举证”原则,而不是你藏刀子我藏枪,最后演变成一场无意义的厮杀。

 

3、辩论的内涵外延

 

在辩论的基础条件满足之后,一场有序的辩论最好在同一个内涵外延下进行,不要你说东我扯西,你说判决不公正,我说程序不正义;辩论的双方能挑几个重点问题你来我往,真正一对一地辩论,才是良性地互动,才能更好地找到问题真正的症结。

 

4、辩论的忌讳

 

好的辩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会说吗?个人认为辩论中最大的忌讳就是只说不听。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用心倾听对方的观点,换位思考别人的立场,或许会摇摆自己的观点,或者更加坚信自己的主张,结果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为了辩论而辩论。法律人主要指公检法司,也包括法学学生,老师,这个职业共同体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需要在工作、学习中学会换位思考,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寻找对方代理人的破绽、分析双方当事人的权责,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学会倾听,只有足够地听,才能充分地思考,然后更好地确立自己的观点,最后有理有序地表达出来。

 

5、辩论的方式

 

我们群里的群友喜欢讨论案情,法理,今天读贺老师的文章里说到他们也有群,也会探讨、辩论,当然他们的群人员构成更高大上些,但为什么大家以及贺老师要通过发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简单在群里辩论即好。我想,这说明有些话题是我们这个共同体都关注的,希望能够就此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试图寻找一条出路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以文章的形式发表,意味着希望对方冷静一下,先听一下己方观点再做定夺,再做发言。

 

争议有大小,小看法可能在群里几个来回搞定,大问题可能就有必要正式“约辩紫禁之巅”了。现在交流平台充足畅通,适时地举办一些论坛,组织大家发表看法,未尝不可行。

 

6、辩论的意义

 

回到辩论本身的意义上来讲,要求双方尽量撇去个人利益,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的本身,也许个案已成历史事实,但如何解决问题,防微杜渐,举一反三不才是辩论真正的意义嘛。要想保持良性可持续的辩论氛围,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先听后想,然后分清是非、辩法析理,最终尝试找到新出路。

 

当然,能动手的就不要动嘴了。

(全文完)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