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先祖陪葬品归后代所有?还是上交国家?【深度精析】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 京法观察    点击:

前不久,陕西一对夫妇在掘取女方曾祖母墓葬时被抓获,该夫妇从墓中掘出手镯、扳指等陪葬品22件,经鉴定均为清代文物。上述物品被当地公安局扣押后,移交给文物局收管。该夫妇向法院起诉,要求文物局返还其直系亲属的22件陪葬品,一审二审法院均以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为由,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很多法律界人士及群众都对这一判决(以及此前类似判决)持有异议,认为是法院帮国家抢夺。那么,法院判决真的不合法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法院的依据。

 

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中国境内出土的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的清晰明确,而且文物归国家所有属于法定原始取得,不受他人意思表示限制。

 

其次,我们看一下反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埋藏物说。

 

该说引用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关于“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以及最高法院民通解释第九十三条关于“公民、法人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的规定,认为陪葬品属于埋藏物,其出土后能证明死者后代的,应当归其后代所有。该说混淆了埋藏物和陪葬品的区别,埋藏物是所有权人保存财产的方式,以防火防盗等目的,并以将来自己挖出来继续享有的意思,埋入土中;而陪葬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生”观念下,认为死人在阴间有同活人在阳间一样衣食住行需求观念下,以供死者冥界享用为目的,并以永久放弃自己享用,归属于死者的意思,埋入土中,其所有权已经“永久”归属于“死者本人”。埋藏物和陪葬品性质、功能明显不同,不应当偷梁换柱。

 

2.物权使用方式说。

 

该说认为,死者亲属将相关财物与死者一同下葬,并非处分权能的“抛弃”而致财产无主,而是使用权能的“安慰”。但是对于权利人已经永久放弃“占有、收益、处分”权能,仅仅保留“精神性”使用权能的适当性,尚待研究讨论,况且,对于年代久远已经形成文物的财产而言,还涉及继承问题。

 

 

 

3.文物继承说。

 

该说认为,陪葬品属于死者遗产,应当由其继承人继承。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公民可以依法继承文物。第六条规定,属于私人所有的祖传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笔者认为,第一,陪葬品不是死者遗留给亲属的个人财产,而是亲朋好友“赠与”死者的财产(无论是亲友自有财产,还是刚刚继承死者旋即赠与死者的财产),因此不是死者遗产,不产生继承问题。且上述“祖传”系指文物本身被占用、使用,一代一代传递下来,有明确的传承人、传递关系,和陪葬品长期脱离具体控制不同。第二,依照上述物权使用方式说,则陪葬品是死者亲朋好友财产,当这些亲朋好友去世时,会发生分别继承问题。但是,会面临事实、法律两重困难,导致继承不可能:

 

1)亲友甲放入墓穴的由甲亲属继承,亲友乙放入墓穴的由乙亲属继承,以此类推,但如何证明陪葬品中原主人身份?哪个是甲的,哪个是乙的?

 

2)本案从清朝至今,期间经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地方割据、我党打土豪破四旧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纷繁复杂的继承时间点应当适用相应生效的法律,这些历史法律查明问题怎么解决?

 

3)如果历史法律查明有困难,统一溯及使用1985年继承法,也会面临极其复杂的继承链条问题,任何一个死者后代都不可能合法完成继承手续从而主张归还陪葬品(具体复杂性的基本构成可以收索《父母去世后,房屋竟不属于独生子女?宝宝惊呆了》,那只是最简单的情形,不要说本案这种多代历史性、多胎横跨性的衍生状态)。且不说继承应当是一代一代有序、具体的,而不是这种跨时空。

 

 

 

4.公序良俗说。

 

该说认为法院判陪葬品文物不归死者后代而归国家有违公序良俗。且不说物权法定,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没有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空间,从传统文化来看,死比生更为重要,陪葬品是供死者冥界享用的,所以偷坟掘墓才比杀人放火罪行更重。“死者”才是陪葬品的所有权人,而“家族”是墓葬及其陪葬品的管理人,在其中没有任何后人个体权利存在的空间。陪葬品绝不以后世子孙个体享受为目的,反而以之为不肖。

 

综上所述,虽然窃以为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有蛮横之处,但法院的判决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没有可质疑的余地。

 

 

 

现行主要借鉴自西方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物权法体系,尚未对“死者”是陪葬品的所有权人,而“家族”是墓葬及其陪葬品的管理人的中国文化现象作出规范。要很好地解决此类争端,一是要直面传统文化内核的本质,认真研究其逻辑;二是推动民意代表通过民主方式创新法律体系,而不是期望司法,让法院在法律明确规定面前左右为难。

 

 



(责任编辑:郑源山)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