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司法改革,何以成了“吐槽”大会?

发布时间:2017-07-08      来源: 法律博客    点击:

 

(一)

 

还记得,曾经风靡全国的那些汉字大会、拼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么?

 

如今,又有一场别开生面、喜闻乐见的大会正火热来袭:

 

这场大会的举办时间,可能为除去睡眠之外的任何时间(随时);

 

这场大会的举办地点,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办公室、小酒馆、大排档……(随地);

 

这场大会的选手(段子手),可能是法律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人(目测法检筒子居多);

 

这场大会的主题,则为建言(“吐槽”)司法改革。

 

没错,今天要谈的,正是司法改革过程中的“吐槽”大会。

 

(二)

 

“吐槽”年年有,最近特别多——想必检察机关的筒子们对此普遍感同身受。

 

每有风吹草动,必惊起涟漪一片,搅得本来不大的司法圈躁动不已。

 

随着检察机关司法改革的纵深推进,各类五花八门、创意十足的吐槽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说好的一起愉快地当司法民工呢,结果又分成了员额和员外;说好的谁办案谁负责呢,结果现在有些地方连啥是“办案”都傻傻分不清了;说好的分批试点呢,结果又是逢试必成,时隔不久便争先恐后、全面铺开了;说好的入额领导直接办案呢,结果有的入额领导只办简单案,甚至有的入额领导都无暇办案了;说好的成立检察官办案组织呢,结果原来的部门负责人换个马甲,当仁不让地又都成了组长;说好的助理不独立办案呢,结果有些助理案照办、活儿照干,但工资跟员额相比却差了一大截;说好的要给司法行政人员获得感呢,结果司法行政人员却都纷纷“叛逃”到了业务部门甚至其他单位;说好的内设机构改革呢,结果不少地方又一次不知不觉地整成了“大部制”,难免给人开倒车之嫌;说好的专业化、精英化呢,结果与检察工作无关的各类行政摊派纷至沓来,累翻了一众司法民工;说好的统一应用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呢,结果刚刚勉强摆平傲娇的大统一,又要跟数不胜数的各类子系统相爱相杀,苦坏了大批业务干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这些吐槽,不少已广为人知,在口口相传中声名远扬;有的却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间拥趸无数。

 

是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吐槽就在那里,与司法改革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那么,当波澜壮阔(势在必行)的司法改革与脑洞大开(喜大普奔)的“吐槽”大会迎面相遇,结局该当如何?

 

(三)

 

窃以为,司法改革和“吐槽大会”,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转角遇到爱”。

 

诚然,吐槽因其与生俱来的调侃和戏谑等特质(更有甚者,借吐槽之名,行牢骚、抱怨、讽刺、发泄之实),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司法改革进程中,吐槽也并非过街老鼠、一无是处。

 

如果说,座谈调研、工作汇报、书面交流、经验介绍、会议动员等方式是搭建起司法改革四梁八柱的传统正餐,那么各种吐槽无疑是司法改革的开胃小菜。不信你看:

 

幽默吐槽,是排遣情绪的“减压阀”。

 

员额们,整天面对着办理不完的案件、闪个不停的黄灯、接待不尽的信访,倍儿“酸爽”;员外们,则终日写着源源不断的材料、忙着接二连三的会务、填着铺天盖地的报表,倍儿“刺激”。相信我,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加工资,没有哪种方式比吐槽更能缓解法检筒子们的压力了:受累了,吐槽自己是个“司法民工”;委屈了,吐槽自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忙疯了,吐槽自己像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调皮了,吐槽一下隔壁公司的“正恩灰”;明明是公诉萌妹子,结果吐槽自己是个“女汉子”;明明是底层大头兵,结果相互“尊称”为“某某总”……这些喜感满满的吐槽,是法检筒子们紧张工作之余缓解压力的一剂良药。

 

适度吐槽,是提振士气的“粘合剂”。

 

但凡真刀真枪、动真碰硬的改革,至少在短期内均会带来阵痛、不适、迷茫、甚至是部分群体的反对,司法改革亦概莫能外。对于人员分类管理、内设机构调整等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不适、迷茫乃至反对,允许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适度吐槽,是提振士气、凝聚人心的当然之选。很难想像,一个充斥着迷茫、疑惑、抑郁、对立等各种负面情绪的团队,能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取得大的作为和成就。因此,在适当场合允许筒子们直抒胸臆,吐槽对改革的不适、迷茫、忧虑,并积极针对相关吐槽进行释疑,从而使得筒子们一扫胸中块垒,再次以昂扬的斗志、全新的面貌投身于司法改革的滚滚洪流,是一个团队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途径。

 

理性吐槽,是深化改革的“助推器”。

 

全面推进仅一年多的司法改革,存在问题在所难免。在四梁八柱已经搭妥的今天,如何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纠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毫无疑问,身处一线的筒子们对于如何妥善解决司法改革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或纰漏,有着海量的吐槽(建言)。事实上,我们针对司法改革过程中入额领导直接办案、司法行政人员履职、基层检察人员减负、内设机构改革、办案清单划分、检察官办案组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的吐槽(建言),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回应。以大多数筒子想说而又不好意思直说的入额领导直接办案为例,当前入额领导办案已经由改革之初的重宣传、重示范逐渐向现在的重亲历、重实效转变。

 

(四)

 

行文至此,核心问题来了:作为这场司法改革的参与者、践行者、亲历者,你我该如何看待这场“吐槽”大会?

 

面对吐槽,需要有博大的胸襟。

 

诚如前文所言,有些吐槽尽管难登大雅之堂,但也绝非洪水猛兽。在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座谈调研、工作汇报、书面交流、经验介绍、会议动员、督查督办、宣传造势等环节固然重要,但适时关注各类“吐槽”似也不可或缺。习大大曾说,对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因此,我们的司法改革理应最大限度的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最大范围的获取不同人员的反馈和样本,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以便为深化改革、优化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和决策参考。

 

面对吐槽,需要有甄别的智慧。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向来鱼龙混杂,这次“吐槽”大会亦然。我们并不否认,相关吐槽对于司法改革具有较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和参考借鉴价值;但我们也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改革中出现的有些所谓“吐槽”,或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或者是单纯发泄、刻意放大事实,或是开心吃瓜、人云亦云,更有甚者,是发表与法律职业道德和中央大政方针完全背离的错误言论。司法改革,确实需要倾听不同群体的真实心声;但司法改革更需要的,是那些善意的、有建设性的吐槽(建言),而非通篇牢骚满腹的负面情绪发泄。

 

面对吐槽,需要有改变的勇气。

 

听取吐槽,为的是收集样本、完善信息;甄别吐槽,为的是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而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那些如实反映司法改革问题的吐槽(建言),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切实举措加以解决。比如改革先行试点与全面铺开之间如何衔接、入额领导直接办案质效如何评价、司法行政人员履职如何保障、基层检察人员工作负担如何减少、内设机构改革如何开展、检察官办案组如何设置等,这些问题往往既是司法改革过程中的难题,常常也是广受诟病的槽点之所在。其实,发现吐槽所指的问题乃至发现相关问题的成因并不难,而妥善解决上述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政策制定者与决策执行者的决心、智慧和勇气。司法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而是需要直面问题、克难攻坚、消除顽疾。

 

(五)

 

提到这场关于司法改革的吐槽大会,不觉想起来那些年来饱受吐槽的国足:曾经,我们曾无数次的吐槽国足“谁也赢不了”,可终究我们还是热盼国足能争口气、进个球。

 

我们吐槽国足,很多时候,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扪心自问,我们吐槽司改,初衷亦何尝不是如此?

 

其实,作为法律人,我们全都怀着对良善司法制度的无限向往,也都有着对法治中国的美好期待。

 

我们吐槽司法改革,无非是希望这场关乎所有法检筒子们前途命运乃至法治中国建设大业的司法改革,可以在吐槽中得以不断锤炼、完善、提升,最终成为我们心中所最想看到的那个模样。

 

为什么我们吐槽司法改革?因为我们对这场改革爱得深沉!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