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建言献策】“见危不救罪”可以成立吗?

发布时间:2017-07-14      来源: 共同自由    点击:

编者按

 

本文作者建议:我国应尽早在法律上设立“见危不救罪”,用以促进见义勇为的良好风气,同时扼制见危不救的恶劣现象;加速我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让我国的精神文明程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也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相承接。

“见危不救罪”可以成立吗?

——对驻马店“二次碾压”案件的反思

陈 晓 平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起有人遭受二次碾压以致身亡的案件,事故地点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条大马路上。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子在过马路时被车撞倒在地,肇事车辆丝毫未停,逃逸而去;其间有许多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小心绕过,没有一个人或一辆车做出援助之举,直到又一辆汽车从该女子身上驶过。此情此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从头顶凉到脚底:世间还有如此冷漠的人群?他们在哪里?眼前的视频告诉我们:有的,就在你的祖国,你常常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其社会风气为何堕落到如此地步?在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的是法律和道德上的原因。在此,我们仅就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法律是对道德底线的制度化,道德是对法律精神的扩展或提升;或者说,道德以其底线为法律提供了依据,法律反过来为更高水准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基础或平台。道德和法律都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相比之下,法律具有强制性,覆盖范围较窄;道德一般不具有强制性,而是通过软性手段如社会舆论来启发当事人的自觉性,覆盖范围较宽。这意味着,法律在本质上是他律的,而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的。但是,自律并非无条件的,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平台,而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诉诸法律的强制性。据此,我们首先指出,我国的法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为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提供足够牢靠的平台。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发生于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摔倒在地而被彭宇扶起的老太把彭宇告上法庭,说是彭宇撞倒她。彭宇否认,声称自己是在做好事。法庭判处彭宇补偿徐老太损失的40%,共4万5千多元;其判罚的理由是彭宇撞倒徐老太,其根据仅仅是一系列推理,其中主要的一个推理是: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却把原告送往医院,“显然与情理相悖”。

在对彭宇案的判决上,南京法院犯了三个错误。其一是违反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在原告没有给出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要求彭宇自证清白;其二是违反了“无罪推定”的审判原则,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有罪推定,宣判彭宇撞倒徐老太;其三是颠倒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法律禁止低于(违反)道德底线的行为,而不禁止高于道德底线的行为。判决书中所说的“常理”只是道德底线,而判决书中所陈述的彭宇的所作所为则高于道德底线,不应以这样的“不合常理”来做出不利于彭宇的判决。(据说徐老太和彭宇在法院二审之前达成某种和解,但这不能改变一审判决的荒谬性。)

南京法院的这一判决对社会起到一种恶劣的警示作用,那就是:不要轻易做好事,因为做好事需要自证清白;并且做好事要把握分寸,不能做得太好,以致超出“常理”。自南京彭宇案判决之后,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事迹迅速减少,而见危不救的事件屡屡发生,如2011年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案件。小悦悦也是被汽车二次碾压而致死亡;在二次碾压之间的7分钟内有18个人路过,但都未伸出援助之手。在一项“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的社会调查中,55.6%的参与者选择直接走开,仅有5.4%的人选择主动扶起。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4.9%的公众在扶不扶的问题上处于“纠结”状态。

南京法院对彭宇案的不当判决,破坏了法律对于道德建设的平台作用,因而对于社会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彭宇案至今已有11年过去了,为什么麻木不仁、见危不救的现象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有增无减,以致多次发生无人求助的“二次碾压”事件?在笔者看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尽管社会舆论对彭宇案的判决给予强烈的谴责,但是彭宇案的法理基础并未得到澄清,归根到底是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澄清。具体地说,在“小悦悦”案件中,对那18个不施救助的路人是否应当问责或处罚?在刚发生的驻马店“二次碾压”案件中,对那些视而不见的行人和司机是否应当问责或处罚?这涉及到我国法律是否应当设立“见危不救罪”的问题。

我国法律是否应当设立“见危不救罪”?这个问题早在2001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就被提出,有100多名代表建议设立此项罪名,但是至今没有成为法律条款。个中原由很多,最重要的是该项罪名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弄不好会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犯。比如,一个路人因没有跳下水去救一个溺水者而被判有罪。

面对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首先需要解决见危不救行为的定性问题,即:见危不救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澄清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法理学问题,需要深入到道德哲学的层面来讨论。前面提到,法律的依据是道德底线,道德是在法律平台之上的扩展或提升,其覆盖范围大于法律。不过,这只是原则性的说法,为要解决“见危不救罪”的问题,还需引入两个概念即“公德”和“私德”。此外,“见危不救罪”和“见义勇为奖”是密切相关的,尽管后者不属于法律范围,却可以纳入政府表彰的政策范围,故在此一并讨论。

“公德”和“私德”这一对概念在我国是由梁启超先生首先提出的。在其著名的系列论文《新民说》(1902-1904年)中设两节专门讨论公德与私德。他说:“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梁启超的公德-私德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18-19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法学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和密尔的影响。边沁在其著作《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引入“私人伦理”(private ethics)和“公共伦理”(public ethics)。其后继者密尔在《论自由》中提出著名的“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的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利益,那么社会没有权力对他进行干预,这个范围属于“个人道德”;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那么社会有权对他进行法律的或道德的干预,这个范围属于“社会道德”。“不伤害原则”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出个人和社会的权利界限,严守界限是维护正常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关键所在。显然,法律与社会道德即公德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与个人道德即私德的关系比较疏远。

那么,见危不救和见义勇为属于私德还是公德?这个问题对于澄清它们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当它们属于公德的时候,相应的法律才能提上议事日程;反之,如果见危不救或见义勇为属于私德,那就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密尔虽然提及见义勇为的问题,但并未给出清晰的回答。在笔者看来,那是因为密尔的“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以及梁启超的“公德”和“私德”)存在岐义性和含混之处,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界定。

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契约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签约者。当然,社会契约的明文条款不可能涵盖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在那些明文条款之外,则是由个人来做决定的私人空间。一般而言,社会契约的明文条款就是法律。所谓公德就是与法律条款直接相关或比较接近的道德规范,因而对它的遵守具有义务性。所谓私德就是距离法律条款较远的道德规范,因而对它的遵守具有非义务性或超义务性。例如,“要信守诺言”与“要谦虚谨慎”相比,前者属于公德而后者属于私德,既然前者比后者对于法律或社会契约的实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公德或法律具有义务性就在于它接近于道德底线,因此一个人必须遵守公德准则,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与之对照,私德的非义务性或超义务性就在于它高于道德底线,因此一个人遵守私德准则更好,但不遵守私德准则也无可厚非,仍不失为一个合格公民。可见,公德是法律强制性的道德基础,而私德是对个人修养的更高要求。

现在,让我们回到“见义勇为”和“见危不救”的道德性质或法律问题。对于某些特殊职业如警察、消防员和医生等,“见义勇为”和“救死扶伤”属于职业范围内的义务或职责,因而是道德底线,可以作为行业的规章制度而明文规定下来。如果这类人员违反了,轻者受到道德上的谴责,重者受到法律上的制裁;如果遵守了,一般作为称职来看待,对于表现突出者可以给以表扬或奖励。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特殊职业以外的普通人而言,“见义勇为”和“见危不救”的行为属于公德还是私德?这涉及一个更为一般的道德问题,即“舍己为人”属于公德还是私德?或者问,舍己为人是道德底线还是个人修养的更高标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除了前面谈到的“不伤害原则”,还需引入密尔的另一条道德原则即“最大幸福原则”,此原则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其衡量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的最终依据。

最大幸福原则的内容是:增进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或者说,把痛苦的人数和程度降到最低。需强调,一个人自己的幸福也计算在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内,因此最大幸福原则并不一味地鼓励自我牺牲。在正常情况下,增加自己的幸福也就同时增加了社会最多数人的幸福,因而是道德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个人幸福与多数人的幸福发生某种冲突,那就需要从幸福或痛苦的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利弊权衡。在密尔看来,仅当一个人的自我牺牲能够换得社会幸福总质量的增加,他的舍己为人才是合乎道德的,否则是不道德的。这种计算不仅要考虑获得幸福(或痛苦)的人数,还要考虑幸福(或痛苦)的性质或程度;比如生命和财富就是不同性质的幸福,对它们的比较不应只是着眼于数量。

由于幸福与痛苦、利益与损害的比较和权衡是细致而复杂的,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相应地,舍己为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以及属于公德还是私德,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答案也是不同的。为此笔者概括为三种情况,并分别给出相应的道德判别标准,具体如下。

情形1:如果舍弃自己较小的利益便可换得较大的社会利益,那么这种舍己为人行为是道德的,并且属于公德(因为符合最大幸福原则),因而对它的遵守应当给以公开的表扬或奖励;反之是不道德的,应当给以公开的批评或处罚。

情形2:如果必须舍弃自己较大利益(甚至生命)才能换取较小的社会利益,那么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属于公德,不过不是公德上提倡的,而是公德上禁止的(因为不符合最大幸福原则)。相应地,对此种行为应当公开地加以禁止,必要时诉诸法律。如在一般情况下禁止与劫机犯搏斗。

情形3:如果必须舍弃自己较大利益甚至生命才能换取较大社会利益,那么这种舍己为人行为是否道德的,这在公德上是无解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幸福原则几乎不起作用),因而属于私德。在私德范围内,这样做更好,没有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例如,一个人发现有人进行抢劫杀人的犯罪活动,根据上述情况1,他至少应当打电话通报警察;如果他这样做了,应当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甚至奖励,否则就应当受到批评甚至刑事处罚。然而,至于这个人是否应当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前去与歹徒博斗,根据上述情形3,这是一个私德问题,他这样做更好,没有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我们看到,上述情况1为“见危不救罪”提供了道德上的依据。“见危不救罪”似可表述为:【见危不救罪】在自己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对他人危急完全不施救助者,处__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认罪态度和善后处理良好者可以免于刑事处罚。

如果以上关于“见危不救罪”的表述成为法律条款,那么“小悦悦”案件和驻马店“二次碾压”案件中那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路人应当受到调查和问责,轻者公开批评,重者刑事处罚,既然那些人并不会因救助受伤者而蒙受生命危险。

请注意,上面“见危不救罪”中的短语“在自己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否则,情节不属于上述情况1,而属于上述情况3,因而不属于公德范围而属于私德范围。再次强调,对于私德行为不应诉诸法律,否则构成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例如,对于一个抢劫案的目击者,不能因为他仅仅报警而没有与歹徒搏斗,就对他进行批评甚至给予刑事处罚。再如,一个水性不好的路人只是呼救而没有跳下水去救一个溺水者,这不构成见危不救罪,因为他跳下水后会有生命危险。

以“自己没有生命危险”作为“见危不救罪”的限制条件,其重要性在于,防止以“见危不救罪”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正当权利。加上这个限制条件,既能设立“见危不救罪”,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侵权审判的发生。

事实上,一些国家已经有了类似的法律。如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设立了“怠于给予救助罪”:“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美国某些州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发现陌生人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构成轻微疏忽罪。这些法律内容与上述分析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尽管在具体量刑上各有不同。

诚然,这些年来在鼓励见义勇为方面,我国的法律建设也是有所改进的。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让救助者豁免责任的条款被称作“好人法”。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我国在这方面的法治建设是差强人意的。一方面,“好人法”的设立离开彭宇案长达11年之久,未能及时纠正彭宇案判决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至今没有确立“见危不救罪”的法律条款,未能及时扼制类似“二次碾压”的恶性案件的发生。

以上我们从道德哲学和法理学的角度论证了设立“见危不救罪”的限制条件及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并从国内外的现实经验的角度论证了设立“见危不救罪”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在此,我们强烈呼吁:我国尽早在法律上设立“见危不救罪”,用以促进见义勇为的良好风气,同时扼制见危不救的恶劣现象;加速我国的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让我国的精神文明程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也与我国“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相承接。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