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陈有西:刑辩律师受迫是法律的悲哀

发布时间:2017-09-25      来源: 爱思想    点击: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人权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律师陈有西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在法庭的辩护过程中,律师常常是力量较小的一方,刑辩律师不仅要跟检方辩论,还往往要与强大的公权力博弈。而律师团的抱团抗争,或可成为制衡公权力的一股力量。

  

  刑辩律师执业环境艰难

  

  时代周报:最近几起重大的刑事案件,包括李庄案、黎庆洪案、北海律师案,都出现了律师被打、被抓、被驱逐甚至被判刑的情况。请谈谈你对中国刑辩律师执业环境的一些切身感受。

  陈有西:中国刑辩律师的执业环境确实不好,一方面经常不被老百姓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公权力的钳制,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依法治国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依照人治、权治的情况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律师总是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批评公安局刑讯逼供,批评检察院乱起诉,批评纪委非法关押,批评法院乱判案,跟公权力“叫板”。律师要维护的是法律的秩序,而一些执法者要维护的是公权力的秩序,两者的取向是不一样的,那么当然公权力会对你看不顺眼。在法庭上面,律师要为被告提供无罪或罪轻的辩护,在这种环境里面,就成为挑公权力的刺。他们会认为很多事情就是被律师搅和掉的,比如“打黑”就有律师在捣蛋,所以肯定要收拾律师。

  再者,《刑事诉讼法》的设置不合理。从法理上讲,律师和检察院是平等的,法院是超脱地独立审判案件的,律师有道理就听律师的,检察院有道理就听检察院的。律师有说错话的时候,有提出不准确证据的时候,而检察院同样有说错话的时候,有举错证或作伪证的时候,只是看法院是否采纳而已。而现在,如果是检察院、公安搞了伪证,搞了逼供性的口供出来,他们是无所谓的,不会产生后果,不会抓检察官、警察;而如果律师提供了假证据或者错误证据,就会被检察院或公安局以“帮助伪证罪”抓走,本来平等的控辩双方,在这个环境下就不平等了。公安、检察院和律师在法庭上是平等的,但在法庭下他们就可以把律师抓走,把证人也抓走逼他指控律师,所以这种法律设置很不科学,是前苏联专政观念给中国刑事诉讼法带来的恶劣影响造成的。

  

  时代周报:按常理来讲,律师是公民权利的保护者,而权利保护者的权利却没有得到保护,问题出在哪里?

  陈有西:其实从根源来讲,是国人在思想意识上,觉得律师的权益不需要保护,因为律师是为坏蛋讲话的。在这样的伦理基础上,就要保护公权力的威信,所以在法律上出现了很多倾向性的错误。最典型的就是《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在这两个法律当中争论最大,《律师法》应该给律师多少权利,《刑事诉讼法》该给被告和律师多少权利,官方意志在影响着立法。全国人大现在听公安部的,听检察院、安全部、中纪委的,它不会听全国律师协会的,也不会听最高法院的,更不会听法学教授的,所以很多立法本身就是偏向性的。

  比如说《刑法》第306条、《刑事诉讼法》第48条,这里面就没有警察伪证罪,没有检察官伪证罪,而设定了一个辩护人“帮助伪证罪”,专门针对律师。这就是立法的不平等,法庭上双方都有讲错话的时候,都有提供假证据的时候,为什么律师提供假证据就要被判刑呢?警察提供假证据没有罪,只有把人打死、打残了,才有“刑讯逼供罪”,这就显然是立法不公,是制度上出了问题。而制度上出问题的根源,还是意识出现了问题,法学理论出了问题,意识优先保护公权力,蔑视个人权利、律师权利和被告权利。

  

  时代周报:你在辩护和取证过程中,是否会感觉到这两个法条的压力?

  陈有西:当然有,相对来说我的压力小一点。因为我自己比较规矩,一般我会见被告和证人,都严格遵守制度,比如两个人的会见,原件仔细地核对,让证人自己核对签字,我都做得比较老到。怎么样取证,哪些案子可以取证,哪些案子要小心,这个我是能判断的。其次,我在社会上有比较大的知名度,一般情况下公安、检察院对我还比较客气,知道是我办的案子,他们比较相信这个律师不会乱来,不会搞伪证,所以我就相对安全一点,但压力照样还是有。法庭上我也受到过检察院的威胁,也受到过纪委的影响。

  

  律师往往弱势

  

  时代周报:所以,在刑事辩护的过程中,辩护律师还不只是跟检方辩论,同时还要跟公安、纪委甚至其他压力作斗争?

  陈有西:没错,律师在法庭上辩护有时绝对不是单单和检察官在对抗,因为检察官所有的材料是从公安局或者反贪局来的,反贪局后面还有纪委,公安局后面还有政法委,还有一些案子甚至有市长、县长、书记在干预,所以它是一个强大的公权力组织,是一个体系。不只是一个检察官在同律师较量。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的法院不超脱独立,公检法联合办案,这样律师就会更孤立,更危险。而律师没有任何靠山,只有一个人,司法部和律协很少为蒙冤的律师讲话,只会通报律师。律师手中有的只是国家成文法律,和被告家属的支持。所以从力量对比上来讲,律师是非常弱小的,他没什么力量,在这种抗衡当中,律师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时代周报:全国律师协会进行过一个统计,十年间有110位刑事律师获刑,在中国愿意做刑事辩护的律师越来越少,刑事案件辩护率还不到3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

  陈有西:110个可能都还不止,其他出事被抓的律师更多,只是没被报道而已。这就是法律设计出了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律师当然不愿意办刑事案件。因为他考一个律师证不容易,大学毕业考上律师证,好不容易拿到律师执照,在执业当中为一个案子就被抓进去了,是划不来的。

  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很多律师就不愿意去接刑事案,甚至不愿意上法庭参加诉讼。他们更愿意做法律顾问、做项目、做并购、上市等商务案子。比如做一个上市业务,或者搞一个并购,就可以收两三百万律师费,而一个辩护才三五万元,重大复杂的案子也就15万元。所以一般律师就不愿意去做,风险又大,赚钱又少,还要跟公检法作对,没必要。有很多优秀的诉讼律师退出,不做刑事诉讼案了,法庭上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影子,变相罢工,所以辩护率越来越下降。但是我们的公检法巴不得,司法部也不焦急。公权力认为这样太好了,终于没有这些讨厌的律师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法庭上清静多了。实际后果就是听不到不同声音,冤假错案群发,老百姓不服就上访。上访的人那么多,就是因为法庭审判质量不好造成的,这样中国的人权保护非常值得忧虑。

  

  律师兴盛方能推动民主法治

  

  时代周报:但从这几起案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律师团的出现,律师和外围的法律学者形成良好的职业共同体,抱团取暖,还有大量的新闻记者进行声援,形成了一股合力,这是前所未有的,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陈有西:这的确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这两年刑事法庭的真实场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很多人明白了。在李庄案第一季的时候,我站出来把法庭上的真相向全社会揭示,这就给全国的老百姓一个启蒙,让大家知道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有这么多的问题,吸引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从李庄案开始的,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另外,在网络的帮助下,给我们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顺畅快捷地交流,让律师的观点、法庭的真相得以迅速传播。

  还有新闻界很多有良知、有正义感的记者开始关注法庭,进行同步报道,这样就把真相传播出来了。新闻界、律师、法学家三股力量凝聚在一起,开始向社会公布真相,发出呼吁,调动了全国的网民支持律师守护法律,演绎了一场新的“护法运动”。我们把证据、起诉书、辩护词、判决书全部公布出来,老百姓就可以比较分析,到底是检察院、法院有道理,还是律师有道理。

  有人担心网络上的狂轰滥炸会干扰司法,其实不会。网络越公开,争论越激烈,越不会影响司法。为什么呢?只有封闭的网络,或者被操作的网络,才能偏向性的引导。如果这种舆论是全部放开的,它会把所有观点亮出来,这种情况下,恰恰法院是能够兼听则明的,而不会被一方舆论所操纵。

  

  时代周报:江平先生有句名言,“律师兴则国兴”,你认为在目前中国法治还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律师在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陈有西:律师在一个国家里面最起码有两大作用:一个是理性的力量,律师处理事情不会特别激情,他们首先要找证据,其次要找法律,在这两样东西不在手的情况下,律师是无所作为的。因为律师手里没有权力,他所有的工具就是国家的成文法律。其次,律师是一个秩序的力量,他是维护秩序的,不希望搞黑社会,不希望用拳头来打天下,而是把所有事情都诉诸法院,把社会引向法律的轨道去解决问题。理性与秩序,正是文明社会、法治国家必须要有的力量,所以“律师兴则国兴”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一旦律师兴,这个国家就不会动乱,不会非理性,不会革命,不会土匪横行。

  管理国家的经济,如果律师能够参与的话,对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美国的43任总统,23个是律师,律师是不会用枪杆子、刀把子来治理国家的。所以,律师如果兴,那么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当中都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必然会把国家带向兴旺。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法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他们分布在公安、检察院、法院、政府法制办,以及担任各级党委、政府的书记、市长、县长、部长。在体制内已经有很多具有法制思维的人才储备,在体制外有20万律师,还有大量的法学教授,这些法律人为中国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懂法律的人,这是一个法律人才大积累的时期,所以中国将来走向民主法治是必然的,我充满着信心。

 

  来源:爱思想

  (实习生周振兴、李活妙、巫秋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