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QQ:871973841    热线:010-86399506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辩护律师庭审发问的20大黄金技巧

发布时间:2017-11-10      来源: 守静刑辩    点击:

【按】在刑事辩护中,辩护律师对于证人和当事人的发问往往对辩护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东守静律师事务所田鹏律师从自身从业经验出发,总结出了庭审发问的20条“金律”,强调用“事实细节、逻辑结构”去演绎立论,并提供了庭审发问应遵循的路径,对于辩护律师的实践操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律师之所以受世人尊敬、仰慕,大概缘于此:法庭之上,思辨之思想、缜密之逻辑在嘴间跳跃——法庭询问;法庭之下,仁爱之情怀、仁德之雅量于纸墨间流淌——著书立说,如巨流之河。

 

今天分享一下我执业过程中庭审发问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

 

应该问什么

1.防守

庭审发问犹如一场平缓的足球比赛:上半场控方举证,下半场辩方举证。在这场比赛中,虽然没有体力上的激烈对抗,但却是智力上的缜密交锋。因此,当控方举证时,你需要做的是守球,而不应该主动地去进攻,因为进攻往往会出现漏洞,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2.简短

庭审发问的问题宜简短。所问问题一定是可以控制的,换句话说,你要保证被询问者的回答对你是没有风险的,确保其给你一个简短的回答。因此,应尽量让自己的问题是选择性问题,无限缩小证人谎言性回答的空间。

 

3.事实

庭审发问不可问实体、程序等专业问题。更何况这些法律实体、程序、证据等问题在证人这里根本无法得到证明,对于压根就无法得到证明的问题,不如干脆不问。如果你硬要试水,被询问者必然会沉默不语,其乃普通老百姓,我们只能问其事实细节。

 

4.变换

庭审发问要学会变换问法。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智慧的技术处理,把其设计成开放性问题或者封闭式问题,当发问时,证人跑题,如何把证人拉回来呢?你可以冷静地重复一遍,或者你马上变换一种“问法”,以求得到同样地答案。

 

5.捆绑

我们以往的发问,问题要么大而空,要么虚而假,要么直接却无穿透力,要么仅停留在法律层面令毫无法律知识的被询问者晕头转向。然而高超的庭审发问却是在事实细节层面的逐层深入,被询问者往往不知所措,峰回路转,一问道破,此时被询问者会恍然醒悟,然为时已晚矣。因此,辩护律师发问一定要做到:令证人感觉被用严密的逻辑绳索织成的密网捆绑着,无法挣脱,慢慢地令谎言在细节面前露出长长的尾巴——细节乃魔鬼也。

 

6.争议

庭审发问一定是针对、围绕案件中的争议问题,我们发问的目的是为“争议问题”得到确证。因此控辩双方都认可的问题,便无需再重复发问,因为问的越多越杂乱,进而会稀释主要争议问题,从而淹没我们的辩护目标。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模糊事实,使本可查清的法律事实石沉大海。

 

7.隐含

不要期待从被询问者口中直接得到答案。你要相信,我们想要的答案一定是隐含在被询问者的回答里。因此,高超的庭审发问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被询问者直接回答,因为我们密织的“问题逻辑链”中已经包含你所需要的“答案”,在“一问一答”的循环中,我们所要的“答案”已经“浮出水面”,然而被询问者却“浑然不知”,此时此刻,我们已经使法官、检察官形成内心确信。

 

8.常识

庭审发问时要用“常识性”的眼光去审视被询问者。实践中,辩护律师往往会预先假定被询问者熟知“争议问题”,深谙此问题的法律“构成要件”,此时,你已经把你自己假定为被询问者,你的所思、所想已经把你死死束缚,被询问者等价于你灵魂的附庸。如果辩护律师放任此种心理在内心深处蔓延,其结果必然是被问者答非所问,亦或得出主观臆测的“法律事实”,而非你所期望的无限接近的“客观事实”。因此,律师的发问决不能脱离生活逻辑、常识,否则,就是在空想、幻想,不自觉间你已然陷入了自问自答的无底深渊。

 

9.情景

庭审发问不是问题的堆砌与叠加。辩护律师要肢解事实细节——编织“发问密网”——剪辑出电影式的影像——让事实细节在法官、检察官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缓缓放映,而非把互不关联的碎片化问题乱放一起,倾倒给法庭。因此,我们在庭审发问时,要尽量多提一些关联但又不确定性的问题,最好只提以W开头的简短问题,利用泛泛的提问让被询问者不受影响地回答其他一些问题,引导被询问者回忆当时事情发生的经过,让听者产生电影感。

 

10.让问题飞一会

庭审发问时要有所铺垫,有点悬念,让“问题飞一会”。因此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试图在开始就问终极性的问题,一竿子插到底,企图得到直接回答。要知道每一个证人的防备心理都是极强的,尤其是控方证人。因此在发问初始阶段,要做到蜻蜓点水式的谨慎触碰、试探:要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毫无目的性、逻辑性,其实质是为你的终极目标埋伏笔服务的,恰如下围棋的黑白棋子),顺着证人的心理问下去,给其心理按摩。

 

11.柔和

庭审发问要建立“距离感”。发问时,用老百姓听得懂的俗语,用柔和、亲近且平缓的语气来与证人建立亲近感,消除其防备心理。事实细节一定要在平和的语言中缓缓流淌,这样才更有力量。

 

12.心理

庭审发问永远是一场辩护律师与被询问者的心理战。辩护律师发问前一般不会事先准备太多的问题,因为法庭上被询问者的内心变化莫测,因此,庭审前,我们要对案件事实熟知,然后把事实细节拆分成被询问者乐于回答、易于回答、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链,降低其戒备心理,顺着其心理问下去,在紧要关头让我们所要的答案浮出水面,戛然而止。

 

13.目标

辩护律师发问不可贪多、求全,不具有目的性,到最后适得其反。预设一个目标,通过肢解事实的方式,要么彻底否定对方观点,揭露谎言;要么动摇对方证言的真实性,使其证言显得不那么可信,真实性受到质疑。换句话说,询问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是“破”——证言中不真实的部分;第二是“立”——真实的事实。

 

不要问什么

14.停止

不可发问对自己不利且不可控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对方证人将要说什么,万一其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你必将束手无策。因此,当我们拿到需要的答案时就一定要停下来——戛然而止。否则,再多问一个,我们刚刚得到的回答就极有可能被废掉。换句话说,我们要防止一种不可控的风险——证人会突然给你一个相互矛盾的答案。

 

15.打断

庭审发问要尽量避免中间插话,打断被询问者。你要明白一个道理:“证人说的越多,漏洞越多。”因此,只有让其说,真实的、你所期待的事实才能清晰地呈现在“法庭之上”。而插话会打断其陈述,即使它只涉及微小的理解性问题。每次插话多少都会干扰被询问者的思路,他必定会对提问作出反应,他的回答可能因此偏离陈述的要点,最终我们极有可能得到的是一份被污染的口述事实。

 

16.伪证

庭审发问万不可“教”证人怎么说。因为一旦踏入此雷区,你已经涉嫌《刑法》306条——律师伪证罪。但是,我们又必须通过引导性问题,尽量让被询问者限定在所需调查的事实范围内回答,否则,我们的庭审将漫无目的,离争议事实越来越远。当然,我们要禁止误导性发问,之所以误导性发问被法庭所禁止,是因为我们生怕“把辩护律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证人”,如此一来的恶果便是——扭曲客观事实。

 

17.混杂

庭审发问时忌把多个问题混杂在一起问。法庭上,我们经常会不自觉的犯一个隐性错误——接连不断的提一堆问题,这不仅给不讲真话的被询问者赢得了如何回答的思考时间,而且他们会选择回答那些最简单的问题,或者只回答记得最清楚的最后一个问题。总之,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被逐一作答,信息就这样丢失了,事实就这样被模糊了。

 

18.确证

庭审发问的目的是印证事实。因此,辩护律师万不可加强被询问者口中的观点,而是要印证自我内心深处的预判。在发问之前,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有答案的,我们只是想通过询问得到确证,以说服法官和检察官。因此,一定不要重复被询问者所说的话,否则其会更加确信他内心深处编造的谎言。

 

19.教条

庭审发问不可教条化。我们的设问带有“是或者不是”等字眼,并不代表该问题就是“误导性”问题,而闭合性问题也不等于诱导性问题,但其极易滑向诱导性问题。因此“是OR不是、对OR错”等选择性字眼都是问题的表现形式,而非问题的本质,要切记教条化。

 

20.专家

专家对法庭负有最高责任,而不是对聘请者。专家证人可讲个人意见,证人却只能说客观事实。因此无论专家资历有多深,其讲的也不等于真理,都带有其主观性,且现代的医学告诉我们,很多疑难问题都无法得到科学回答。两名专家在法庭之上也许各有道理,而不是说必然有一方代表真理。只是,我们更愿意采信这个听起来更有道理的专家意见。因此,我们需要透彻研究专家报告,因为不一定每个专家都会说“真话”。

 

结语

我们庭审发问决不可用“结论”倒逼“立论”,用已有卷宗“结论”去固定“立论”,而应该用“事实细节、逻辑结构”去演绎立论。前者等于“承认结论”,后者才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无限逼近客观事实,使有争议的事实得到确证。因此,运用交叉询问技艺去演绎客观事实才是科学的探索精神。在当下的中国,虽然没有交叉询问制度,但是我们可以把询问之智慧与技艺呈现出来,提交给法庭,使法官形成自由之心证。

 

对于一个案件,大概可以遵循这样的路径(方法不拘一格):确立争议事实——拆分事实项——肢解事实细节——编织事实细节问题链——运用常识逻辑锁定证人——锁定事实——锁定有利的碎片化事实——推翻或者动摇事实。因此,对于证人的发问逻辑是从“证人口中找矛盾”。

 

在交叉询问面前,再凶猛的鲨鱼也会变成温顺的海豚,谎言再也无处藏匿。

 

作者:田鹏(微信:sjlawyers)

来源:守静刑辩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  |   国务院法制办  |   新华访谈网  |   中国法院网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财政部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国家信访局  |   审计署  |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理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刑事法律网  |   新华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网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公安部  |   司法部  |   中国法学会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