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宣传网
法治宣传网   合作请联系微信716738729    热线:13944917050
法治研究 宪政 行政 廉政 司法 法院 检察 监察 公安 理论
社会经济 社会 经济 国土 环保 文教 医药 养老 三农 民法
律政普法 律政 评论 话题 访谈 普法 案件 公益 资讯 维权

教育减负:寒门真正的灾难

发布时间:2021-03-17      来源: 经济学人壹周刊    点击:

 

来源 | 经济学人壹周刊(ID:Economist1week)

 

穷人陷入越不读书越穷,越穷越不想读书的恶性循环。

 

“减负”、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正在给家庭加压。在学校给孩子“减负”了,可是在付出上,却是把原本学校之前就承担的东西,转嫁到了家长身上。“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中国的教育和国外有巨大差距,但是,与很多人多年来一直鼓吹的相反,这种差距并不出在初级和中级教育,而是出在大学教育

 

由于经费的短缺和我国在科研领域的长期落后,我们一直无法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因而也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大学生。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则一直是在全世界独领风骚的。

 

然而一个惊醒了数千万家庭的真相减负,让寒门雪上加霜……减负,让寒门更受伤……

 

孩子成功是从汗水和泪水中走出来的,别人羡慕我的孩子每年都拿奖,而我的孩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人这一生,如果不生为富二代,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呢?

 

古人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回答:读书。

 

苏秦刺骨,身配六国相印,成一代纵横大家;匡衡,凿壁借光,官至宰相;车胤囊萤,孙康映雪,成就一代名臣……

 

寒门的弟子在这个社会占大多数,要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生存,必须要更努力,否则只能被迫的谋生,拿不到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权。只要用考试制度来衡量,只能努力。因为读书时唯一一条让寒门弟子选择什么样人生的机会的快捷通道。

 

曾经,应试教育因为“填鸭”的模式被骂得体无完肤,但它无疑是穷人最大的福利。减负只能是有利于富裕家庭,间接剥夺了寒门孩子的希望

 

 

 

 

01

 

 

几年前,带老婆孩子去巴厘岛旅游,带队的是一个华裔导游,汉语非常流利, 大家相谈甚欢。谈着谈着,话题落到了孩子教育方面,我问起了当地的小学教育情况。

 

导游带着对政府的极度不满告诉我:我们这儿公立小学的孩子每天就两小时课,一拔上午来一拔下午来。

 

儿子听完后顿时羡慕不已:爸爸,看人家印尼的孩子多幸福啊。

 

导游说:傻孩子你懂啥啊。穷人的孩子每天就上两小时课,然后就没人管了。有钱人孩子要么上私立小学要么请家庭教师,每天从早学到晩。结果是有钱人 的孩子长大了还是有钱,没钱人的孩子长大了只能给有钱人孩子打工。

 

然后她气愤的说:有钱人的才不会给穷人翻身的机会。

 

 

02

 

 

后来去美国等访问的时候,我特意了解了一下美国的教育体制,发现情况和印尼惊人的相似。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没有学区房,很多人认为美国孩子没有作业。实则不然。

 

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中小学教育经费,有很大比例直接来源于房产税。房产税是按房屋价值缴纳,所以高档社区的房产税比穷人社区高很多倍。相应的, 高档社区小学的经费和师资水平要比穷人社区高很多倍,双方的教学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

 

美国的有钱人孩子,上的是优质公立小学或学费高昂的私立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相当重。不仅有各种作业,课后还会参加各种辅导班,很多有钱人还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而那些贫困社区小学经费聘请足够教师都困难,谁还会给你留作业?谁天天盯着你学习?那里的孩子天天都被放羊。

 

这位美国朋友最后总结说:美国看似自由,实则阶层固化极其严重,而这种阶层固化的根源就是教育资源的固化。

 

 

03

 

 

最近有一部特别火的电影,叫做《无论西东》。

 

这部电影无意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在很多人追捧的民国时期,进入名校的都是富家子弟。而在新中国,贫困的孤儿却能有机会进入顶级学府。

 

为什么?

 

因为新中国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尽可能的给了穷人的孩子以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然,这种公平,永远是相对的无论在任何时期,有权和有钱都注定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条件。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穷人孩子和有钱有权人的孩子教育上的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们读书的时候,班里有农村的穷孩子,有城镇户口的家庭优越的孩子,也有乡镇领导的孩子和企业家的孩子。

 

那时候,每天早上有展读,晩上有自刁,老师辛辛苦苦的从早晨盯到深夜,督促着我们学刁。

 

那时候,无论贫富责贱,所有的孩子在老师眼中都是平等的,只有那些用聪明和勤奋证明自己足够优秀的孩子,才会得到老师的格外关照和宠爱。

 

那时候,那些足够聪明的寒门子弟凭借自己艰辛的努力和老师从早到晚的督促 教导,是能够傲视富贵子弟,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

 

中国的教育和国外有巨大差距,但是,与很多人多年来一直鼓吹的相反,这种差距并不出在初级和中级教育,而是出在大学教育由于经费的短缺和我国在科研领域的长期落后,我们一直无法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因而也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大学生。

 

 

 

 

04

 

 

多年来,很多人痛斥中国教育,称中国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使得中国常年得不了诺贝尔奖。

 

这是彻头彻尾的P话!

 

创造力来源于什么?只有对知识的扎实而充分的掌握,才能产生所谓的创造力。你以为一个文盲能创造出比文豪更优秀的作品?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诺贝尔奖平均获奖年龄是60岁左右。中国长期无法获得诺贝尔奖,不是现在在小学读书的孩子水平不行,而是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水平不行。

 

而中国这个年龄段的人,恰恰是因为各种的原因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中国教育进入正轨,是70年代末80年初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国真正从小学开始在现 在这个体制下完整接受了教育的人,现在才40岁出头。

 

他们距离诺贝尔奖,还需要20年的积累。

 

而现在没有能力去争夺诺贝尔奖的群体,恰恰是在WG中接受了全面的减负教育(停课闹gm)、快乐教育(白卷英雄)、素质教育(学工学农)的一群人。

 

被无数人痛批的中国教育,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很多人提到中国前些年经济发展优势时,总爱说:大量廉价劳动力。

 

说中国劳动力仅仅是廉价,那是侮辱中国的教育。中国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普遍受过教育,具有碾压世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劳动力的实力。

 

在欧洲一个工程师才能看懂的电路图。深圳一个工厂初中毕业的工人做一下简单培训就能看懂。这样的国家,经济怎么可能不飞速发展?

 

教育的巨大力量,在你拥有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珍 惜。

 

你不珍惜,有人却在觊觎。

 

 

05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愿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我们似乎低估了人性之恶。有些人富起来之后,想的不是如何带后富,而是如何堵住穷人的上升通道,如何固化中国的阶层。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后代永远高高在上,让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为自己的孩子打工。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现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将现有的相对公平分配方式,改为以金钱进行分配的方式。这样,他们就可以凭借自己的金钱和权力优势,掠夺穷人的教育资源。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资源,大力鼓吹和推动教育减负!

 

按照以往的模式,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都被老师盯着从早上学到深 夜,大家拼的是智力和勤奋,金钱和权力的作用是有限的。

 

OK,我们减负吧!

 

我们的孩子不在学校上晚自习到深夜了。我们下午三点就让孩子放学。

 

放学后,富豪的孩子,有一对一的优秀教师辅导。普通有钱人的孩子,可以去上小辅导班。中等家庭的孩子,可以去上大辅导班。上不起辅导班的,就由父母自己在家里辅导吧。

 

如果父母没文化辅导不了,那就放羊吧。谁让你穷呢。

 

公平分配的教育资源被打破,权贵凭借市场的力置为自己孩子购买了未来。

 

有钱人家的孩子,有一对一的老师从早教到晩。

 

十年后,二十年后,二人的差距会是什么样子?

 

减负,我们在给谁减负?

 

给学校减负了,下午三点孩子就回家了,学校轻松了。

 

给老师减负了,不用从早到晚辛辛苦苦陪着孩子了,可以有空闲时间去给有钱 人孩子做辅导挣外快了。

 

给有钱人的孩子滅负了!他们终于不用面对寒门子弟的强势挑战,而可以轻松 的碾压对方。

 

对寒门子弟来说,减的是负吗?

 

对他们来说,减负的意思就是:从此ZF要减少投入到你身上的教育资源,要剥夺你和有钱人孩子公平竞争的机会。

 

减负,一场寒门的灾难。

 

 

 

 

06

 

 

减负后,弱化的公立学校,事实并不让人乐观。

 

首先是农村、小城镇的公立学校考试成绩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说到学习时长,75后,80后那一代人是深有感触的,当时的小学早早就要上课,天还没亮,农村的小学生就冒着严寒酷暑去上学,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去还要写作业。到了,初中、高中都是“题海战术”,晚上还在去学习自习,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恐怕要超过12小时。

 

但,那时候学生和家长都对教的好、管的严的老师特别尊重。有家长说在外面辛苦挣钱,只要想到学校里有负责人的老师管着孩子,就放心了。

 

可以说,管理严厉的公立学校是寒门的福利,因为寒门家的钱不多,公立学校管得严、教得好,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只要肯吃苦就能考上好大学,改变命运。所以,当时很多县级中学的高考成绩不错,不少农家子弟借此考上了好学校。

 

这是很多75后、80后得以改变命运的阶梯。

 

可是,自从公立学校逐渐“减负”之后,学校放学早。可是,下午三四点,双职工家长还在上班。谁能去接孩子呢?要么家里老人去接,要么只能让其中一个家长请假去。本来以前学校放学跟家长下班时间差不多,现在是早了一大截。完全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放学时间早,其余的时间去哪了呢?

 

学生放学后:

 

有钱的家长去接孩子,孩子回家接受私人教师的指导,或者去培训班去补习、去学各种才艺,负担得巨额的培训开销。

 

中产阶级的家长,让老人去接孩子,然后送孩子去补习班、培训班。穷人家的孩子也尽量送孩子去,或者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

 

农村地区的孩子……唉,回家疯玩去吧,反正乡村也没有补习学校。

 

结果就显现了:原本是应该在学校里学刁的时间,被挪到了学校之外的补刁班、培训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补习班、培训班数不胜数。有的孩子新概念、奥数、语文、篮球、书法,一天甚至有六门培训班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 。

 

部分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溃败后,寒门子弟越难考上好大学。根据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农村地区的考试成绩下滑明显,学生读到初中就放弃,因为即使去乡镇高中,也不可能考上好大学。

 

到时候撇开成绩来看,就是一场从幼儿园开始的“投资军备竞赛”,需要家长不断投入时间、金钱。

 

能勒紧裤腰带投入的中产阶级已经是幸运的了,连参赛资格都没有的农村、穷人的孩子,就彻底与上升通道无缘了。

 

这就是:减负只能是有利于富裕家庭,间接削弱了寒门孩子的希望。

 

 

如今的减负,说白了也就是教育过程变得宽松起来,也成了公立教育一路撤退的过程。

 

学生负担是轻了,可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中国教育晋升体系还是那样,谁的分数高谁先上仍是主流,除非你彻底摆脱参加高考的命运,否则优胜劣汰仍然是这套游戏规则的应有之义。

 

曾经追在孩子屁股后头督促他学习的老师不见了,家长开始承担起老师的角色,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陪孩子写作业被逼成精神分裂。

 

“减负”、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正在给家庭加压。在学校给孩子“减负”了,可是在付出上,却是把原本学校之前就承担的东西,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家长只能比拼钱和精力,哪怕孩子再懂事也无济于事。

 

因为无论官方怎么“减负”,社会的资源、职位、上升通道都是有限的,狮子一生下来就要学习狩猎技巧,否则就饿死,羚羊一生下来就要学会奔跑,否则就要被狮子吃掉。竞争是大自然法则,没有任何一种生物的童年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都要学会生存本领。

 

钱文忠说:“高考制度之所以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坏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额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

 

教育评价体系不变,高考就是唯一。减负,就意味着减分数,意味着你可能落在别人的背后,意味着你考不上好的大学。

 

减负的后果是进一步拉大寒门孩子与富人之间的差距;

减负的后果是进一步让寒门孩子失去更多选择的机会;

减负的后果是增加让寒门子弟永远踩在别人脚下的机率;

 

生活不易,事实从来如此,要想卓越,就得付出常人十倍的努力。读书,本不易,不历艰辛,怎得硕果。




(责任编辑:总编办)

友情链接: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网  |   中国法学会  |   国家信访局  |   政协全国委员会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京师刑事法治网  |   财政部  |   基层法治研究网  |   中国法院网  |   新华访谈网  |   国务院法制办  |   审计署  |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国法理网  |   司法部  |   公安部  |   天涯社区法治论坛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   新华网  |   刑事法律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共建单位:  |    |    |    |    |    |    |    |    |    |    |    |    |    |    |    |    |